本报记者 笪伟
“大家好^-^”“你发一个微笑的表情符号都是爱我们的证明。姐一出现我就安心了。天呐!小仙女来啦!可以和这么可爱的姐姐在一个群里,我不是在做梦吧?”
“最近太忙了,已经半个月没带狗狗去洗澡了。”“哇,你的狗狗这么久没洗澡还这么风姿绰约,果真是狗中吴彦祖。主人这么忙,一定是事业有成,人生赢家。狗如其人,可见狗狗的主人一定是特别优秀呢。”
“昨天还说要减肥,今天的晚餐又吃了好几块炸鸡,感觉又要胖了。”“在美食面前,几两肉肉又算什么呢?况且你的颜值,哪怕再重二十斤,也完全撑得起,也依旧是我们的甜蜜小仙女。”
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日前,记者无意中被拉进了一个“夸夸群”,顾名思义,“夸夸群”就是互相夸赞的群,不论你在此群里说了什么,都会得到来自群友们的花式夸赞。
稀奇古怪的求夸,眼花缭乱的送夸
记者联系了这个“夸夸群”的群主张先生。他说,“夸夸群”因一位高校学生在两次考研失利的同时又遭遇失恋,人生跌落低谷,被拉进“夸夸群”治愈后,将此群广泛推广,先是风靡了各大高校,继而在社交圈里十分流行。自己是一名宠物医生,平时工作压力大,特别是遇见宠物主人因为不肯花钱就把生病的宠物遗弃在店里的事情,心中就会感觉特别郁闷。于是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建群启事,同意被拉进“夸夸群”的朋友点个赞,没想到半天下来,已经有300多个朋友点赞。
这个群建成后,约定“群友之间可以求夸,可以互夸,但绝不能批评,因为这是个只能夸人的群。”十几天下来,群里热闹非凡,各种稀奇古怪的求夸,眼花缭乱的送夸,每天的信息都是几万条。
很多群友表示,本来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废柴,但在“夸夸群”里突然就找到了自信,感觉生活好像也没那么糟糕。“进到这个群里面,就感觉他们互相之间聊天特别有爱,特别有意思。这样互相吹捧一下,会让大家的心情都好一点。”
被夸、被怼到怀疑人生
可是,被夸的人真的相信这些话吗?
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说:“人们感受到的善意,并不会因为它隐藏在谎言里就打折扣。看似虚无的夸奖,里面包含着的却是真实的情感支持。”
网友“流浪的加菲”说,真实性和情感是话语的两个维度。一句话可以真实而伤人,比如:“你穿这件紧身衣服真的很显胖唉!”“你都满脸痘了还喝这么多奶茶!”在“夸夸群”里,这两句话就不必这么说,可以变得浮夸而温暖,比如:“哇,你穿这件紧身服好显身材哦,你是从杂志上走下来的超模吗?”“哇,香香甜甜的奶茶会让心情也变得美美哒,你也太会生活了吧!”
其实,不需要过多提醒,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丰满人士穿紧身衣服会显胖,也很清楚常喝奶茶不养生。人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可能也会有一丝丝忐忑和焦虑。这个时候,与其用犀利的评判性话语去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不如用温暖的肯定性话语去抚平他们的担忧。
网友“VIP888”说,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渐递升,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就会去追寻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被很好地满足了以后,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便成了人们最强烈的需求。“夸夸群”不仅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社交,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同时也是对彼此的一种认同,满足了人们的尊重需求。
还有一种声音:太假了,这种群长不了。
网友“天行健”告诉记者,相对于起初的好奇和惊喜,自己所在的大部分“夸夸群”
的活跃度都在几天之后迅速降低。
网友“木叶萧萧”说:“这样的称赞一点都不走心,觉得很莫名其妙。轰炸式地夸人,而且大部分语句看起来像复制粘贴的,打字根本没那么快,这些文字经常有重复。有的话也是特别夸张,根本就不符合实际。感觉跟耍猴似的,我已经退群了。”
除了各种“夸夸群”,记者发现线上还存在着一类“怼怼群”。
“我们骂醒失恋的你,浪费时间的你,不好好学习的你;骂啃老、骂贪吃,骂一切你想骂的人……”
一名“怼怼群”群主称,他们的“怼怼群”里有15人,大多是利用业余时间“怼”人,但是“业务都是超级专业的”,“我们怼人都是‘文明怼’,不带脏话,不侮辱父母,但是很好笑。”一名“怼怼群”成员称,客户可以任意选择要“文明怼”还是要“脏话怼”,“有可能会怼到你想自动退群”,也有客户说“被怼醒”,发了红包给我们,客户的打赏大家平分。
催生付费业务
夸夸群这么火,早有人看中了里面的“商机”,在网购平台推出按群成员人数收费的“夸夸群”服务。
据记者了解,这种收费“夸夸群”,费用是根据群人数而定的,群里人多,价格也更高。但不管哪一种套餐,进群之后就开始计时,按分钟计时。
群里夸人速度极快,付费求夸的网友发一个表情包或一句话就能瞬间得到十几条回复。这甚至让人怀疑群里是不是有好几个机器人。可当看到这些人回复的文字中出现的一些错别字,也会打消疑虑,或者你刚质疑对方是不是机器人,这时就有一堆妹子嘤嘤嘤地哭着说好受伤。
记者询问了一下价格,接受“万夸齐发”3分钟,付费15元。应聘当一名“夸手”,不间断夸一个人,一般打字500个左右,可获红包5元。一名做了3天职业“夸手”就辞职不干的网友告诉记者:“实在没话夸了,词穷了。”
慎用这些非理性手段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生张长春分析了“夸夸群”和“怼怼群”现象:“不管是夸还是怼,作为一种发泄手段,它们对部分人有缓解压力的效果,但是对大部分人作用有限,甚至会增加新的烦恼。人性总是趋利避害,夸了以后会感觉舒服一点,但是被怼上,反而会激化情绪。所以这些非理性的发泄手段,我们还是要慎用。”
张长春说,任何行为的背后,都会有潜在的动机,这些求夸或是求怼的人,能被吸引到这种群里来,也说明他本身就有这样的发泄需要。但这种违心的夸,并不是什么持续性的支持和肯定,被夸者能感觉到其中的不真诚,只能一笑了之;如果是被怼,那就更要当心了,因为一般人只要被怼,都会有一个正常的防御反应,会和对象不断的互怼,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多的矛盾。利用夸,去吸引人或者是控制影响别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正常人,在群里因为被夸了几句,就做出一些无原则的让步或是决定,今后难免要后悔,对于这种盈利手段,要特别警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