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尤恒
高高的葡萄架搭在近2米的空中,一串串待熟的葡萄在袋中惬意成长,一排排“铁篱笆”,圣女果藤攀附其上,结出了或红或青的果子。而地面上,一丛丛带着花的瓜藤按着地垄的方向有序排列,依稀可见一些小小的哈密瓜挂在藤间。这里是句容华阳镇山本家庭农场,一个巧用空间,编织出“多彩垂直生态链”的地方。
这样的农场你见过吗?
上午8点40分,记者走进了这个“神奇”农场。正对大门的钢架上,挂着泛黄的南瓜和淡绿的葫芦,长势十分喜人。农场主万鹏飞从一间大棚走出,手中捧着一大筐鸡蛋,准备搬进操作间装盒。“等下就有人来提货,一下要了10盒鸡蛋,我得赶紧装好。”
他这一说,记者才注意到,在大棚后有一片面积近20亩的桃林,一些早熟品种“千代姬”正晒着红脸蛋,挂在枝头,树下是一群群土鸡在觅食,生态而闲适。
“这些桃树都是从2018年1月那场大雪中安全过来的。葡萄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大棚,可都是新建的。”一边忙着装箱,万鹏飞一边介绍道,那场大雪把20多亩的大棚全部“压趴”了,大部分葡萄藤都被切断,损失了200多万元。“我2008年开始投身农业,从最初的10亩葡萄种起,慢慢把农场规模扩大到了60亩,花了很多心血。”
忙完手头的工作,万鹏飞和记者聊了起来。“2014年,我刚刚申请了家庭农场,果园发展也势头正好,除了种植葡萄、桃之外,还有火龙果,加上卖鸡蛋和鸡,那时的收入比2008年已翻了10倍。”万鹏飞说,成立家庭农场后,政府给自家农场修道路、建冷库,好政策有了更多倾斜。农业部门还组织他参与培训,学到了更多先进的种植和管理理念。“对我自己来说,那就是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打响农场的品牌。为此,我不但和市农科所合作,在蟠桃、葡萄种植等方面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还拿到了绿色产品的商标,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正说着时,一辆挂着苏A牌照的轿车进了院子,车上下来的人热情地和万鹏飞打着招呼,并打开了后备箱。“老万,帮我把鸡蛋装好罢,我得赶回去,就不多呆了。你家的桃子不错啊,来个尝尝。”这位万鹏飞的老客户,是南京市江宁区的张先生,从2012年初次在这购买鸡蛋后,便开启了“常买”模式。“老万这里东西不错,人也厚道,我经常来,也推荐朋友来买,都说不错。”
送走了老客户,万鹏飞带着记者去看农场里的“得意之作”。在一个葡萄大棚里,满眼都是绿色。“我的葡萄架高,觉着下面的空间浪费了,就充分利用起来,有的种圣女果、哈密瓜,有的种茄子、辣椒,有的还种着火龙果,刚好它们生长都需要大棚,一举多得。”万鹏飞得意地说,你别小看这种立体种植,赚的钱比葡萄还多。“我给你算笔账,葡萄亩产控制在2500斤,而圣女果产量比它多多了,辣椒茄子看着便宜,可量也大,收益不比水果少。”
一位来自隔壁伊家边村的农户鸦杏芳是农场的常年雇工,已经60岁的她在这里干了五六年。“小万有头脑、敢干,周围的一些果农都没想出这个种植方法,就他弄成了。”
就是这些“特色”,造就了山本家庭农场的不一样。由于品种丰富,这里的农产品70%多都是上门采摘购买,销售不愁。以鸡蛋为例,农场每天产蛋1500只,除了正常销售外,一家上海的大型超市对万鹏飞家的蛋“开绿灯”,有多少要多少。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历了2018年大雪后的万鹏飞更加坚定,不但在原来的土地上盖起了更加现代化的种植园,还在同一年拿下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金字招牌。“要想把农业搞好,就得舍得投入。现在,每年我都得在农场投入几十万元,不断更新设施品种,用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喜爱,让农场的明天更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