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太顽皮了,排个队磨磨蹭蹭、叽叽喳喳,喊了这个那个讲,喊又喊不住,太难管了……”
“是的,特别不听话,让他们下课不要奔跑,非要跑,这不又撞起来了……”
“嗯嗯,我们班上好多小孩,上课都不听讲,讲过的题目还是错得一塌糊涂……”
“……”
这是三年级的几位年轻班主任老师在交流心得体会,他们一致认为三年级的孩子难管理。在二年级还乖乖的孩子们忽然“不听话”好动了,和他们讲道理又行不通……很是让人头疼。
而张老师带的班却是另一番景象:孩子们通过走廊和楼梯“轻声慢步”,排队“快静齐”,课堂上个个“神采飞扬”,教室里面“窗明几净”……老师们都非常羡慕,说张老师运气好,带了个“好班”。其实不然,从接到这个班开始,张老师就做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工作。
首先是“量身”。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管理先要了解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心理学,不难发现三年级确实是个特殊年段。这时的孩子9-10岁,生理和心理都会有明显的变化,开始进入第一次青春期,身体成长的速度很快,逐渐变得懂事,思维也开始变得复杂。随着自我思维的形成,有点叛逆,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给人感觉变得好动起来。心理上的共性特点表现为:个性差别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等。
摸清了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就知道他们表现出来的“异常”其实都是正常的。这个时期是孩子形成规范意识、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自信的关键期,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必须“对症下药”,孩子才能顺利渡过。
接着是“定制”。
为让孩子们“高分通过”成长关键期,张老师为他们“定制”了一系列的办法,如下:
1、组织孩子自己制定班规与奖惩办法
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参与,认真思考课堂内外应该遵守什么,如果违反了应该怎么办。利用班会课进行讨论,制定出符合自己班级的“班规”或者叫做“班级公约”。
主要针对大家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作业马虎、迟交、不午睡、上课玩东西、发言声音小、下课奔跑、值日不到位……提出相应的奖惩措施,由老师组织讨论后定在班规中,包含一系列的加减分办法,每人基数100分,采用每周统计评比的办法实施。自己定出来的规则,大家更容易遵守。
2、班长轮值并谈感受
班规定好以后,由每位孩子轮流做班长负责管理、记录班级情况,一轮之后大家进行竞聘、提名、投票,选出班委。每天的值日班长,把每节课的情况、课间的情况记录下来,进行加减分。学生有了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变强了。比如:下课能自发沿着走廊靠右走,不奔跑,一边还用手放在嘴边做出“嘘”的姿势,让别人也一起这样做……
当天值日班长回家总结,在第二天的晨会课上谈谈自己的收获、建议和感受。一位调皮的孩子当了一天的班长这样说道:“以后我再也不捣乱了,要管好自己,向我们班的好学生学习,因为这么多人太难管了……”说得很简单,却让我们看到孩子真实的体验和成长的变化,他们的行为都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
3、平等地与班上每位孩子谈心
三年级是孩子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这时孩子更需要老师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张老师接班后会进行两轮谈心。
第一轮,了解性的谈心。开学初,利用课余时间尽快和每个孩子谈一次,了解他们的喜好、家庭、生活和好朋友等各方面情况,并记录备忘。同时,这样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深切感受到,老师是真的关心自己,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轮,针对性、鼓励性的谈心。三年级的孩子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但他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都有限,有时不能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对孩子了解后,张老师采用针对性的谈心指导更加有效,让孩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起自信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了以上的主要措施,张老师还一直秉承“享受孩子”的理念,坚持蹲下来看孩子,以表扬为主、惩戒为辅的办法,培养小助手,举行丰富的班队活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所以,张老师的班级能“秩序井然”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先“量身”——充分了解孩子,再“定制”——针对性采取措施,在评比、争分的过程中,提高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进入高年级乃至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张秀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