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短平快”奋斗两昼夜让“雷区”化险为夷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本报记者 笪伟 本报通讯员 陆廷贯 姚祥彬 承江涌

日前,一起外来务工人员非正常死亡现象的赔偿纠纷,镇江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仅用两天时间就“短平快”地妥善处理了,死者家属的合理诉求得以实现,双方矛盾纠纷得以平息。

2018年3月的一天,外地来我市打工的李某在我市某造船厂施工现场高空作业时,发生意外,从施工作业位置坠落到施工现场的地面,不幸去世。经工友电话通知,李某的家属从老家赶到镇江处理后事。

李某一家是典型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他的意外死亡对这个家庭打击很大,失去亲人的家属赶来后,情绪十分激动,他们与厂方就李某的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镇江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得知后,立即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调解团队,中心主任挂帅主持调解,具有丰富基层综合治理和人民调解工作经验的干部参与其中,同时邀请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参与调解,为整个调解过程提供法律服务。调解员及时赶赴现场了解案情,并与死者家属初步接触,了解了他们的诉求。在此基础上,调委会召集了各方当事人到场,开始第一次调解。尽管团队成员们对此次调解的难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

当公安民警刚介绍完死者死亡调查经过,死者家属因为某个不相关因素突然情绪激动,将工作人员泡给他们喝的茶水朝桌上乱扔,虽然没有砸到人,但使协调会现场气氛陡然紧张起来。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调解员并没有乱了阵脚,对家属情绪进行耐心而有力的反复疏导。这一举动,触动了死者家属的心弦,抵触情绪有所缓解。

鉴于双方当事人还处于各执一词的状态,调解团队决定将双方当事人分离开来。这一边,调解员动之以情,劝说家属冷静面对死者死亡的事实。当务之急是尽快做好善后工作,让死者早日入土为安,让家属及时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同时将我国相关侵权责任和人身损害赔偿法律的内容向死者家属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摆事实讲法理,在分清死亡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帮助死者家属合法维权;另一边则积极做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他们从关爱员工的立场出发,考虑死者家庭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多给予员工家属赔偿,让家属感受到所在单位的善意。经过两天两夜的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终于在子夜时分达成了调解协议,由建筑公司一次性赔偿死者李某家属人民币83.8万元。

调解员介绍,本案是一起外来务工人员非正常死亡现象,由于人命关天,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可能引发矛盾爆炸的“雷区”,但调委会仅用两天时间就“短平快”地妥善处理了这一事件,死者家属的合理诉求得以实现,双方矛盾纠纷得以平息,主要得益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功做法:

一是得益于团队精神的有力支撑。这一事件发生后,调解员本着与时间赛跑的精神,从接手案件的那一刻起,坚守在调解一线,没有一丝懈怠。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让死者家属体会到了调解团队的诚意。当死者家属出现不理智的举动时,团队成员们又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力,促使死者家属放下心结,不再抱有敌意。

二是得益于法律规定的正确适用。本次调解从组解团队组建的开始,就吸收了法律服务所的专业人士参与,他们在其中很好地发挥了法律智囊团的作用,在调解过程中引导死者家属合法维权、理性维权,以公开透明的调解工作方式打消死者家属对暗箱操作的疑虑。

三是得益于调解方法的巧妙运用。整个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们首先运用了“求同存异”法,致力于帮助双方找到“最大公约数”,对于双方无争议的事实和认可的数额及时固定下来,先易后难,让双方在实现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再向纵深推进,将矛盾纠纷逐个击破,一一化解。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双方争得不可开交时,适时适用冷处理法,先是将双方隔离开来,让彼此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双方有了让步的意愿和姿态,再坐在一起谈。“背靠背”调解法将双方隔开,分头开展工作,在整个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始终坚持居中调解,不偏不倚,既帮助当事人做了利益分析,又向当事人指出了作出让步和妥协的必要性,让当事人在情与理的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接受了调解方案,起到了较好的调解效果,最终解决了纠纷。

(本案中当事人为化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