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卢更生
在4月25日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一组数据十分亮眼。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有189个经济薄弱村达标,有1.1万余户、20000余名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脱贫,村、户累计达标脱贫率均在90%以上,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80%达标率目标。在这一基础上,今年的脱贫攻坚怎么打?又将重点聚焦哪些方面呢?
回望2018年的扶贫轨迹,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其中“产业”扶贫收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市县两级财政共已安排扶贫专项奖补资金2.16亿元,全市共申报备案财政扶贫资金项目249个。同时,落实财政扶贫资金以外各类帮扶项目800余个,在帮助经济薄弱村提升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各地已完工扶贫项目192个,已完成项目验收140个,实际已拨付到项目资金1.9亿余元,资金拨付使用率近90%。
虽然去年的扶贫成绩不俗,但依旧存在短板。其中,“三保障”落实还存在薄弱环节,目前,我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中,因病致贫贫困人口占57%以上,因残致贫人口占25%左右,因病因残致贫依然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因素,也最容易引起返贫现象,需高度重视。同时,产业扶贫还需进一步在提高统筹层次、提升项目体量、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下功夫。扶贫阳光监管还需向保障脱贫质量聚焦,切实以强有力的监管,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质量。此外,对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培养“造血”能力的措施少等问题也使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为全力打好2019年这一关键之年的脱贫攻坚战。市政府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提高脱贫质量为中心,坚决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确保剩余经济薄弱村和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达标脱贫,实现全市累计达标率100%。
要确保这一目标能如期实现,需要更加精准的扶贫措施。
首先是对照省定收入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今年上半年全市将再次组织开展省定标准脱贫人口“回头看”,特别是在解决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三保障”落实问题上出“实招”。其中,在保障住房安全上,各地住建部门将在扶贫部门前期全面系统摸排基础上确定建档立卡危房改造户名单,并按照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查漏补缺的要求,抓好危房改造任务落实;在保障基本医疗上,将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且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承担,并全部享受医疗救助待遇,同时,建立完善县级定点医院“一站式”信息化结算平台,对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心病等30种大病进行专项救治,确保中央、省、市健康扶贫相关政策落实;在保障义务教育上,将落实好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子女参加义务教育的相关教育扶持及补助政策。
其次,今年的产业扶贫还将继续发力,进一步加大产业增收项目规划建设力度,从市场需要出发,注重发挥本地特色优势,选准选好产业和经营性扶贫项目,并做好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落实。5月底前,各地要完成2019年度扶贫项目备案工作;6月份,市级将拨付2019年度扶贫专项资金。要切实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增强对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带动作用。
最后,围绕“精准”这一高质量脱贫的关键,扶贫工作将更加聚焦“一户一策”“一村一策”的落实,弄清弄明贫困户脱贫的收入构成、“三保障”落实和“五签字五确认”情况,使脱贫成果经得起各级的检验。同时,将进一步提升阳光监管,对扶贫资金、项目推进、落实,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履职尽责,贫困户进入、退出流程加强监管,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攻坚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