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做强制造业之径筑牢产业强市之基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杨恒林

一、认清形势

产业强则城市兴。衡量一座城市的高度,不是看高楼,主要看经济、文化、人才和制度,经济领域主要看产业竞争力,这也是决定城市高度的核心要素。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专家形容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从国际情况来看,全球经济持续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和低利率;许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暗流涌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带动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模式加快重构。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产能普遍过剩,实体经济困难,资源要素制约趋紧,大转型大势所趋;区域和行业走势分化特征更加明显,谁基础好、调整快、布局早,谁就能占得先机,大洗牌愈演愈烈;产业细分趋势更加明显,产品定制化、制造服务化和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潮流,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从我市情况来看,长期以来,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附加价值低。与无锡、常州等周边城市相比,我市的差距就在产业。

二、突出重点

1.产业定位要注重特色高端。加快推进一批增后劲、促转型、补短板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围绕航空航天产业,推动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创建;围绕长江大保护,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充分体现“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发展,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传承发展眼镜、香醋等历史经典产业。

2.产业布局要强化“三集”发展。镇江的产业布局必须深度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科学布局产业“三集”园区,加快向主题园区、功能园区、特色园区转型升级,做到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生产集约。特色小镇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真正成为承载高端产业、体现产城融合的特色载体。

3.产业培育要坚持精准务实。一要“推陈出新”。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军民融合,为传统制造注入新技术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制造业+服务”的聚合裂变,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二要“培优汰劣”。明确清单,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工艺和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腾出空间。围绕我市既定的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用好上市公司这个大平台,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重点产业和项目汇聚投入。要强化制造业精准招商,很好地研究比较优势,转变招商方式,强化以企引企,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专业化的招商队伍。三要制定集成产业政策。学习苏州、深圳、北京、杭州这些地方,主要是靠风投、创投来操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整合财政资金,集成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加快组建产业发展母基金,争取省基金和其他地方的专业基金参股,形成“杠杆效应”。

三、实现路径

1.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孵化+创投”功能,帮助中小微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按照“一区一特色产业”要求,加强产业统筹规划,不断优化全市空间和生产力布局。强化校地产学研合作,建立镇江市与宁镇扬高校产学研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高校科研成果在镇转化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2.全力推进扩大开放。首要的是提升开放平台载体,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大力支持各市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要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处于较好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跟进,推动优进优出。顺应国家放宽开放领域的趋势,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支持引导优势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开展并购重组,增强在全球市场布局、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同时,要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复制推广、大胆尝试自贸区经验。

3.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发展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市不仅创新型人才紧缺,而且开放型人才也不足。要大力引进各类精英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物,鼓励和引导江大、江科大等驻镇高校优秀人才投身镇江发展。开辟和畅通海外高层人才来镇工作的渠道,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满足他们立业报国的愿望。要加快培养高端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4.奋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以综合交通规划建设为先导,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市域内“三横三纵”快速路网、“智慧镇江”等信息现代化信息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营商环境方面,政企常态互动,畅通企业诉求渠道,深入开展暖企大走访,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强化精准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扰,对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行为的监管要宽容。凡是政府承诺的事情必须做到,而且做的要比说的更好,尤其要狠抓政策落实。全面排查平台债务、社会融资和信贷、社保赤字三个风险点,采取有力措施主动应对,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