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胡冰心 王露 文雯 盛林娟
70年前,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时刻到来:渡江战役打响了!长江两岸沸腾了!
这是“一千余华里战线上”一段同样炮火连天、铸就显赫战绩,也同样写满传奇故事的重要渡江阵地:镇江。
古城镇江,人文深厚。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笔下的“残夜”,恰可用来比拟70年前新旧更替之际的镇江。冲天火光映照下,“旭日”正在冉冉升起,饱经磨难的北固山从此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春天”……
一个登陆点:聆听滚滚春江潮
镇江城北,朗空之下、金山湖畔,旷阔怡人的春江潮广场,有着“镇江外滩”之誉。
这里是镇江过去沿江分布的8号码头旧址。微波荡漾的“金山湖”,前身便是汹涌长江的一部分。1949年4月23日,镇江渡江部队的中路正是由此登陆上岸,解放了全城。
3月18日上午,采访团抵镇后“寻迹”的第一站便是春江潮广场。历史已然久远,但在镇江市原党史办主任俞祖泉的介绍之中,记者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那惊天动地的“解放涛声”。
“镇江的渡江共分三路。西路在高资登陆后,向南京、句容方向推进;中路由瓜洲、六圩过江,在8号码头登陆进城;东路经扬中在大港姚桥一带登陆。”俞祖泉说,当时中路有不少江中小岛,都是国民党据点,解放军首先要攻克这些小岛,才能顺利渡江。扬州六圩驻扎的是国民党保安部队,号称2000多人,实际为1000多人。解放军华东警备七旅的19团、20团、21团,在22日晚间就将扬州六圩一举拿下。后来,19团的解放军用缴获的4艘炮舰,在夜幕掩护的23日凌晨时分开始渡江。
渡江时,战士们一路关注着江上的动静,直到看到百姓站在江边举着小红旗,挂着欢迎解放军的横幅,战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早在22日下午6点,国民党就已指令盘踞镇江的残部撤向杭州方向。
家住润州区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的老党员王建敏,是位老兵,今年已94岁高龄。虽然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的她却精神矍铄,亲身参加了渡江战役的她回忆起当年,历历在目。
老人介绍,自己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是一名保管员,“1949年4月21日那天,我和部队一早从芜湖出发后,于23日到达镇江,随部队一起在春江潮广场这里登陆……”当时,江面上已经行进着不少渡江的轮船,声势浩大的场景令老人至今难忘。
一张老照片:饱含无限“红色情”
这是一张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珍贵历史照片,画面记录:1949年4月22日傍晚时分,镇江扬中境内的西南江面上,一艘载满解放军战士的小木船,正奋力冲向南岸敌占区,迎风劈浪、奋臂划桨的是位小姑娘……
这是镇江域东路渡江战斗的一个缩影,随军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邹健东及时抓拍了下来。这张生动走心的照片后来发表时,被命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
“我”,当然是指画面上那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划桨小姑娘。但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世人并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只亲切地称其为“大辫子姑娘”或“扬中小姑娘”。
照片上这位只留下“最美背影”的“大辫子扬中小姑娘”,后来终于被找到了!她叫颜红英,那年只有19岁,至今身上还留有弹伤。她当时是随父亲颜建法和17岁的妹妹颜根兄一起并肩支前。姐妹俩轮流划桨,父亲则在船尾掌舵——掌的是一船之舵,更掌着这个普通农家的“红心”之舵!
颜红英后来嫁至苏州吴江农村,迄今过着平凡生活。当天下午,采访团抵达扬中渡江纪念馆采访时,年事已高的颜红英因身体状况未能亲临,特意委托其女儿董小妹、儿子董红兵远道赶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妈妈送解放军渡江的事,她经常跟我们说当时的情形。”站在“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主题雕塑前,姐弟俩久久凝望。董小妹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和妈妈有关的雕塑,心里感到很光荣。”
记者了解到,董小妹的儿子今年30岁,在外婆“红色精神”的感染下,毅然报名参了军。如今他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员,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着中国力量。
照片是黑白的,记忆却是“红色”的:渡江战役中的“小木船”,意义堪比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陈毅老总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张震将军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过不了江。
一处办公房:
讲述当年“华丽转身”
位于镇江市京口区谏壁街道的王家花园,建于1930年,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砖木结构,曾经雕梁画栋,装饰精巧。宅内有八角亭、假山花园、荷花池及名贵花木,为镇江近代私家花园的代表。虽然1971年经历了一场大火后仅剩框架,但依旧能从细节里看出其当年的恢弘气势。此宅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然而,更引发采访团记者们浓厚兴趣的,是附着在这座百年老宅身上的“军事故事”:这里曾是我军最早培训初级海军人才的“摇篮”。
今年85岁、差不多与该建筑“同龄”的严成永老人,是原谏壁乡宣传委员,一辈子土生土长的他,见证了王家花园的兴衰历史以及渡江战役前后这里同属“军事重地”的性质之变。
渡江战役前,王家花园就已成为军事办公房。1946年,国民党陆军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第五十六团前来驻防,团部设在王家花园。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在南京起义的国民党第二舰队部分官兵来到王家花园,在此组建解放军华东海军炮艇大队,王家花园便由国民党的团部华丽转身为我军华东海军炮艇大队的队部。这里也是我军最早培训初级海军人才的“摇篮”——被亲切地称为“海校”。
严老回忆,因为谏壁地处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当时运河里停了好多炮艇,常有国民党的飞机前来轰炸,为了避免被炸,炮艇都三三两两分散着停泊。“经常看到解放军进出‘海校’(王家花园),也有部分解放军住在村民家中……”回首那段充满硝烟的岁月,再比照今天的和平生活,老人由衷感慨:“真是太幸福了!”
一座美丽城:
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时过境迁。镇江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岁月静好,人民安居乐业。她不仅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更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国家级荣誉称号。
“高质量发展”旗帜引领下,去年镇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5亿元,工业应税销售4400亿元;去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7个,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达76.6%;全年新增贷款593.06亿元,全市制造业贷款占比位列全省第二;全市利用外资9.14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70%;新增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上市挂牌企业117家……
“镇江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镇江市委书记惠建林表示,坚持苏南标准、苏南定位,镇江要勇于自我加压,加快追赶超越,不断提升发展热度。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时,曾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如今,318万镇江人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作答时代命题,不断以新的工作亮点和发展成就,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创镇江美好前途,突出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抒写新时代更加精彩的英雄故事。
7市党报记者
镇江采访感言
■
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
《我送亲人过大江》的历史照片,成为记录当年镇江沿线渡江战役壮阔场景的标志性缩影。70年前的渡江战役胜利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将这段记忆深刻地印在这些亲历者的脑海里,永不磨灭。这些记忆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九江日报记者
江慧
第一次到镇江,此前便被“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红色故事先入为主,让我对镇江这座城市的印象深深烙上一层革命色彩。等真正走进这座城市,走进“我送亲人过大江”的故事当中,发觉,镇江、九江这两座城市相像的地方有着太多。都是人文荟萃,都是底蕴深厚,有着久远而动人的故事。
■铜陵日报记者
刘洋
拥有一颗“红心”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这颗“红心”就是不畏困苦艰难、勇于破浪前行的精神。镇江这座英雄的城市,如今岁月静好,人民安居乐业,城市生机勃勃,我想这与镇江人民传承弘扬不畏困苦艰难、勇于破浪前行的精神分不开。
■芜湖日报记者
王亮
短短一天时间,虽然远远不够体味一座城,但从市区到县城,让人最有感触的是那股潜力。战略方向、区域布局的谋划,道路的拓宽改造,景观工程建设,都让人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感谢镇江,让采访团一行感受到这里70年来的沧桑巨变,也祝镇江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给大家一个更精美的镇江。
■滁州日报记者
李邦军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通过多种途径尽力保存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应持的正确态度。滴水之恩,不一定涌泉相报,但一定要铭记于心。致力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特质。无疑,镇江在这方面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常州日报记者
刘一珉
陈暐
《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红色故事昭示:革命为了人民,人民的支持也是胜利的根本。当年参加渡江战役的王辅一将军说:“我们是人民用双手托着送过长江的。”毛主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我们不能忘记英雄,同样也不能忘却更多的平民英雄。
■江阴日报记者
肖遥
走进江南名城镇江市,走进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红色主题展馆,记者感慨良多。当年的战地记者需要顶着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做采访,而新时代的记者则要站在另一场没有硝烟的前沿阵地担当作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一个个时代瞬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雯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