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肇基
十分投入地读罢王桂宏长篇小说《原点》,从深深沉浸书的内容之中回过神来,由不得称赞一句:好书!
小说中的“原点”,指的是作为祖宅地、乡土处,人生出发点、回归地的孝动市蟒潭镇驼峰村,位于“长江中游那山峦起伏的山沟里”。书中的四位主角,高中阶段早恋的两对男女——陈心城、柳芳娟与曹爱军、曹珍芳,分别出生于驼峰村的四个自然村落。这里山水田园,风光艳丽,但30年前又无比贫穷。“文革”后,四人“疯了心似的”下工夫复习,以求上大学,吃“皇粮”。陈、柳如愿以偿,远走高飞;二曹落榜,终在“原点”。30余年后,已官至盐南市副区长,出了“生活作风”问题的陈心城归来了。“原点”,阔大而包容。
借陈心城之归来,小说展开了情节。人们常说,情节是矛盾冲突产生、发展、高潮直至解决的过程,但在《原点》中,没有贯穿全书的“阶级敌人”或落后群体;四个主要人物分别30余年,相互没有什么交集;每个人也没有多少自我心灵的碰撞。那么,一部近30万字的长篇是怎样结构情节的呢?我认为,小说创造性地因陈心城之“回来”,觅得了另外三人,以“板块式结构”的方式,对四个主要人物分别安排一个或几个“板块”,各自展开回忆和叙说,并借助陈心城的“动作”将几个板块贯串起来,架构起一部长篇。
在各人的回忆或叙说之中,我们看到了人物之美,而且美到了极处。
陈心城,他对人生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尽管他犯了错误。他的确时时牢记作为市纪委书记的岳父“路要走稳”的告诫,“当区长期间,我到外地出差谨慎小心是出了名的”。出了“生活作风”问题后,他主动去纪委自首。他严厉惩处自己,坚持与妻子协议离婚,净身出户。但听了柳芳娟“你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批评,“面对着滔滔流淌的枣花江水”“号啕大哭起来”,又一次决心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
柳芳娟突出之美,首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之时,发现对方早已婚育,毅然“一分钱不要”,立即离开“大房子”,体现了知识女性的尊严。这一次见到陈心城,两人都是孤身一人,似乎可以再续前缘,但她想到的是陈心城30多年在盐南经营的家,鼓动陈心城回归家庭,“至于我们之间,你永远是我的大哥哥。”这也回过头来表明,过去她与陈心城两人的相恋是多么值得珍惜。
曹爱军与曹芳珍的突出之美,在于对爱情的坚贞执著,成就了一段20岁前相恋,40多岁(现在是50上下的人)结婚的佳话。其间婚前的20多年,该是怎样的痛苦。因被人算计,二曹中断通讯,曹芳珍只得与支书儿子结婚,没想到支书儿子却“不是个男人”,支书又常心怀不轨。他们酝酿过“私奔”,但曹爱军不同意,一是要顾及“支书的面子”,二是要避免周、曹“两家都遭殃”。于是,他们只能“面对现实”,既保持曹芳珍与支书儿子的所谓婚姻关系,又时刻提防周家父子的伤害;同时,曹爱军则外出打工创业,固然“非你不娶,但娶你也得有经济条件”。这些,也许现在有人要批评过于隐忍,但面对30年前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二曹瑰美坚贞之心灵可真感人至深。
“原点”不是“终点”,四人在“原点”聚会,但四人的事业将会继续发展,包括陈心城,本想就在“原点”默默终此一生,但他最后不也接受了“蟒潭镇旅游发展公司总顾问”这一聘请吗?这也是报答和发展“原点”的需要。
小说还颇含深意地告诉我们:随着心灵的愈益净化,“原点”将愈益美丽。那个傍晚,陈心城在自家门前,望着四面八方的晚霞映照的山村美景,他陶醉了,他怎么也想不通,当年就生活在美丽如画的风景中,怎么会没有现在的感觉呢?他“后悔”离别家乡,认识到这种后悔“是人的心灵的净化而产生的一种向往大自然的后悔”。这就又进一步意味着,“原点”美感之强弱,已是衡量一个人心灵净化与否的重要尺度,原点是心灵的栖居之地,心灵愈净化,“原点”愈美丽。每个人无论是否或远或近、或长或短地“出走”,精神上都要始终有一个“原点”意识。个中韵味,够我们领悟的了。
一部《原点》,景美人美,具有山水田园牧歌特点,实是一部“人生”好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