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冰心 本报通讯员 何志斌 李盛昌
【人物简介】
李盛昌,1943年出生,1965年入伍,1969年参加入警,先后在镇江地区政法组、公安处工作,1983年调入市公安局政保科,同年10月任郊区分局副局长,1985年起先后任市公安局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990年调任镇江市国家安全局副局长,2003年退休。
3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驱车从镇江到扬中。一位须发尽白的老人,向记者打开心扉,畅叙着多年的公安情。今年距离李盛昌离开公安战线已经30年了。这30年间,他时常回忆起公安工作的点点滴滴,经常与家人谈起当年的苦与乐、得与失……
初入警门,边干边学
李盛昌是扬中新坝公信村人,1965年9月,他毅然放弃公信大队主办会计的职位,报名参军,4年后,他迎来了人生一个重要转折。
1969年3月,所在部队因战事突然调防,李盛昌退出现役,经考察留在镇江地区革委会政法组工作。李盛昌从事警察工作的第一个岗位,是政保科侦破小组侦察员。“当时我们科共10来个人,我负责五类现行案件的督查、指导侦办工作。”实际上李盛昌对如何侦办案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案件发生后,从什么角度入手,从哪些方向开展工作,犹如一张白纸,一片茫然。“幸亏有‘师傅’顾怀书的指导!”谈起老科长,李盛昌充满钦佩之意,是顾怀书手把手地把李盛昌领进侦察破案这扇大门,毫无保留地带着他学中干、干中学。
屡破大案,渐入佳境
1971年10月,丹徒姚桥发生一起严重政治案件(以下简称“1024”案),嫌疑人伪装笔迹,发布影响恶劣言论。而在此前10多天,同属姚桥的华山村连续发生两起同类案件。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三起案件引起各级高度重视。为迅速开展侦破工作,地区和丹徒县政法组抽调精干力量,分兵两路,逐村逐人开展排查。
“上世纪70年代办案就是依靠人民群众,重大案件的侦破就是开展一场场人民战争。”李老思绪拉回四五十年前,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逐个核查甄别,扎实有效地攻破嫌疑人的“防卫”。一个多月后,华山村的案件告破,查得作案人系对现实不满而发泄情绪。原来准备三起案件并案处理,一并侦破,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姚桥“1024”案仍像一团迷雾,没有确切的答案。
李盛昌回忆说,是狐狸总会露出尾巴,案件转机出现在1976年。在另一起案件中,他发现送检案件嫌疑人的笔迹与5年前“1024”案的嫌疑人有相似之处。不过,“1024”案嫌疑人刻意伪造字迹,就现有证据而言,不足以支撑李盛昌的想法。他和同事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疑问,积极争取支持。经缜密工作,最终获得关键证据,经李盛昌比对鉴定,最终锁定嫌疑人犯罪事实。此案告破引发全省同行关注,镇江公安细致扎实、坚韧不拔的破案精神得到一致好评。
能力杰出,担当重任
1985年春,李盛昌任市公安局政治处副主任。“镇江公安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分工很细,工作艰苦,政治思想工作量很大。这对我一个文化层次较低的业务干部来说,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政治处是李盛昌在公安战线的最后一个岗位,“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从政保、分局领导岗位一路走来,李盛昌满怀激情,创新作为,组织上也给予充分肯定,担任副主任不久,便提拔为副处级党组成员,后又升任政治处主任,兼任江苏公安警校镇江分校校长。
在这5年多时间里,李盛昌为凝聚警力警心,繁荣警营文化,展现公安正能量,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和同志们共同努力,创造了镇江公安史上多个“第一”。举办“首届人民警察之歌音乐会”,激发全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安工作的热情。拍摄镇江公安史上第一部电视剧——《橄榄色》。“当年园林派出所主要负责金山湖周边的治安管理和防范。”李盛昌说,几年间,有20多人在金山湖轻生、溺水被救下,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如何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公安民警救民于生死一线的感人形象,李盛昌和他的同事们想了不少办法,最后决定拍摄一部电视剧。“当时负责与剧组对接的是冷文茂和梁坚同志,承担整个综合事务和后勤保障工作,十分辛苦。梁坚在电视剧中露了一个脸,扮演一名大学生,这可是全市公安民警唯一一个在剧中扮演角色的。”多年后,李老仍为当年的安排感到开心不已,脸上的皱纹也笑成了一朵花。
1990年,时任市委副书记王云海找李盛昌谈话,准备将其调到国家安全局任副局长。“当时,我已48周岁,对公安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真的不愿离开公安。可王书记对我说‘国家安全’工作重要,这又是市委的考虑和安排。我面对王书记陷入沉思,想到‘不讨价还价,服从组织分工,遵守组织纪律’是公安人的必备素质,最终接受了市里的意见。”
一心为公,无怨无悔
在和李老交流期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时不时亲切地走来,为记者沏茶加水。“不要和我客气,你们谈。”老奶奶总是笑着说。她是陪伴李老一路走来的妻子——孙春兰。
1969年李盛昌到镇江工作,孙春兰便一人留在扬中,照顾着一个大家庭,一直到1979年才一家团聚。虽然孙春兰到了镇江,不过全是打临时工。“我现在70多岁了,没有医保,也没有劳保。”孙奶奶说到这里,仍然有些不平,她看了看李老,“他为人家的事跑得欢呢,自己家里的人,一点没有照顾。”
“民警有困难、有需要,我去争取、去解决,我觉得天经地义,我做的问心无愧。为自己的事,向组织开口,我张不了嘴啊。”李老这样的执着。
虽然这样,但一家人都挺理解李老。孙奶奶又热情地捧出几本影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他们美好的岁月,曾经的埋怨早化成相濡以沫。
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在李老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公安人永远年轻的热血,是激情,是永恒的战斗力、生命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