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林才:奋战一线打击毒品犯罪永不停步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本报记者 王露 本报通讯员 仇亦非 戈太亮 曹伦平

人物简介:许林才,1953年11月30日出生,1970年应征入伍,1974年成为国营汽车队工人,1978年起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和平路派出所、正东路派出所、京畿路派出所工作,1997年任禁毒科副科长,后任禁毒科科长、禁毒处处长,2002年成为我市第一任禁毒支队支队长。曾获得全国公安战线功臣模范,省、市劳模,三等功等多项荣誉。

警察是和平年代中最危险的职业。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一群人,他们被称作“刀尖上的行者”,他们就是——禁毒警察。

从军人成为警察,再从基层警员成为派出所所长,再到成为禁毒支队支队长,在记者面前展示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份获奖证书都记载了许林才一路从基层走来的警察生涯。作为镇江市第一任禁毒支队支队长,许林才带领着禁毒支队开创镇江打击毒品犯罪新局面,也为我市的禁毒工作打下了扎实坚固的基础。

“我在禁毒工作上做了该做的事,不枉这一生。”在这春光无限好的四月,许林才回忆起了那些年里镇江打击毒品犯罪的故事。

他见证禁毒支队发展壮大,

带着禁毒民警搬家多次

许林才1970年应征入伍,退伍后转业至国营汽车队,1978年才进入警察队伍。从1988年至1997年,他一直扎根在基层派出所,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也正是这段时间,他开始接触毒品案件。

我省1995年成立了禁毒委,各市也随即成立相应机构,禁毒办作为禁毒委日常办事部门,当时设在市公安局治安科内。随着禁毒形势的发展,1997年成立了专门的禁毒科。也就在这一年,担任和平路派出所所长的许林才被调至禁毒科担任副科长,而此前,他已经办理了我市第一起缴获10克以上海洛因案件。案件发生在江滨医院(现江大附属医院)对面的街巷内,派出所接到线报后,许林才带着民警立即赶到现场。进门后并没有搜到毒品,后来发现吸毒人员的目光不停往痰盂瞄,民警这才在盛放了屎尿的痰盂底层发现目标——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的十几克海洛因和1万多元毒资。

1998年1月8日这一天,给许林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禁毒科与市局经案支队同时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1999年3月起,许林才开始主持禁毒科工作,科室人员也随着市局对毒品犯罪的重视而逐渐增多,从5人增加到15人。

从禁毒办到禁毒科,再由禁毒科到禁毒处,再到禁毒支队。许林才笑言,自己在同一个单位做过三个“长”——科长、处长、支队长。他见证了禁毒支队一路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起初,市禁毒办在市政路24号老市公安局治安科2楼办公,用许林才的话说,他们是白手起家,办公室内用的是局里淘汰下来的旧办公桌。1999年至2001年的两年时间内,他们先后搬到了市政路24号老市公安局保安公司6楼、南徐路旁老公安干校。

最让许林才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次搬家,他们搬去了市虎头山武警某部营房内。那几乎是一栋“危房”,外墙墙壁已经开裂。虽然是“危房”,办公面积终于变大了,他们划立了单独审讯室,也有了食堂和会议室,第一次有了点安定的感觉。提心吊胆地在“危房”里办公了近2年时间后,市禁毒支队又搬去了南徐大道老看守所的老办公用房,许林才说:“以前一直用别人淘汰的旧东西,这一次办公地点稳定了,我们自己去购买了办公用品,民警们这才有了正常的办公用具。”可是只待了1年多,禁毒支队又搬到市电力路老水上分局办公楼,后来又搬到现在的市公安局大院2号楼。

他对吸毒人员管理格外重视,

“镇江模式”在全国推行

“1995年前,镇江市场上最流行的毒品是一种‘小药片’,从广东传来的。”许林才讲述镇江毒品的起源时,许多场景历历在目。那是一种在医院可以配到的小药片,一瓶100片,医院里几块钱一瓶,被吸毒人员“炒”到一片卖到50元。再后来,外地的海洛因流入了镇江。

镇江的毒品大都是外来的,查到毒品来源是打击犯罪的关键。1999年时,禁毒科接到一个线索:丹阳某地内有一批四川人在长期贩毒。为了调查情况,禁毒科的民警们用两个月的时间,每天都去丹阳该地明察暗访,一家家调查,直至绘出了一幅完整的地形图。当地的居民为了贪图房租纷纷将房屋租给那些贩毒人员,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民警只能通过海量的走访、调查来一个个锁定犯罪嫌疑人。

“后来我们和丹阳刑警大队成立了专案组,围着这一个案子不断扩大战果,一个案子连着一个,办了很多年。”许林才说,这个贩毒团队的毒品除了销往镇江,还销往常州、无锡以及苏北的多个城市。该案的办理过程为禁毒科的民警们积累了大量经验,掀起打击毒品犯罪的高潮。

“吸毒人员的管理要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管理。”这是许林才在2006年提出的观点。当时,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给全市派出所民警发了一本小册子,要求他们登记辖区内所有吸毒人员的情况,逐人明确日常管理教育责任。不久后,全省吸毒人员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进一步推广“镇江模式”。在没有网络、没有高科技的年代,对吸毒人员的日常管理都是依靠民警“手动”完成。2008年,在镇江的基础上,公安部开始在全国推行“镇江模式”。

他狠抓禁毒宣传,让毒品的危害深入人心

毒品犯罪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11月,我市查处了首例涉毒案件,毒品问题随之出现。当时的吸毒对象都是外地人,直到1994年我市才发现本地吸毒人员,很快,吸毒人数逐年增多。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派出所工作的时候,大家对毒品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当时所里一位同事亲戚的女儿不幸染上毒瘾,吸毒被抓。这名同事痛心疾首地和我说,一定要狠抓毒品宣传,让老百姓都知道毒品的危害。”许林才说,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因而到了禁毒战线后,他一直狠抓宣传,在职期间常常去学校为学生讲课。

许林才说,现在的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受国内外毒情变化的影响,我市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吸毒人员总量压降空间有限,以冰毒为主的合成毒品吸毒人员,已超过海洛因吸食人员。

目前,我市毒品来源地以广东、深圳、四川、湖北、上海等地以及省内周边城市居多,随着查缉打击力度的加大,毒品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和贩毒活动的隐蔽性不断增强,贩毒手法日趋狡猾,涉毒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在我市时有发生,缉毒执法工作压力较大。

忠诚、谦逊、坦荡。这是许林才在十几载禁毒之路上留下的足迹。在他的身后,在全市人民温馨和谐的生活背后,我市英勇的禁毒民警们依然在负重前行。“禁毒工作事关年轻人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潜在的危害相当大。每一位市民都要了解毒品的危害,禁毒工作永不停步。”许林才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