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雯 摄 本报记者 胡冰心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1955年,我们是唱着这首歌去的新疆,这一扎根就是43年。”昨天上午,援疆水利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赵中潜在一场主题为“80后与‘80后’信仰对话”上,声情并茂地唱起了红歌,用自己的故事来回答“80后”党员关于入党初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这是由润州区人社局和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联合开展的老党员对话年轻党员的创意组织生活会。
润州区人社局陈璐、郭灵犀、王雨3名“80”年代末的青年党员,分别与抗美援朝老党员孟振云、支援边疆建设老党员赵中潜、获得江苏省慈善奖老党员唐贞开展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生于1933年的赵中潜在崇实女中上了高中,后来考取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在校第二年为了响应学校号召,支持国家建设,打了报告要求到最艰苦的大西北,1955年9月份被分配到了新疆水利厅石河子水利勘探队,此后一直扎根新疆,为新疆水利建设呕心沥血,1992年起开始担任政协和田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副厅级),直至1998年退休。从1955初到新疆,到1998年退休,43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在基层一线从事水利勘测工作,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水利事业,同时他也获得了诸多荣誉,为了表彰他为发展我国水利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从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颁发了证书,1993年由赵中潜参与研究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用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证书。
在“对话”中,赵中潜表示,自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受江姐、方志敏的故事熏陶,在这样的前提下,决心去祖国的边陲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些是我的入党初心,新疆的条件艰苦,我所在的昆仑山下没有水,春天干旱、夏天洪涝,2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喝过一杯干净的水,越是物质贫乏越是激励我要扎根这里,要为这里的百姓造福。”
对话中,青年党员郭灵犀表示,参加这样的创意组织生活会,和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党员开展对话,对青年党员来说,是受教育,受感染,受启迪的实境课堂,是一次宝贵的人生阅历,“激励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迎江路中心社区党委书记阮庆红表示,信仰是每个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它是灵魂深处的召唤,体现着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的可靠落实点。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激励青年一代继续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不忘初心,在习近平新时代砥砺前行,社区党委联合润州区人社局党委开展此次创意式组织生活会。“80多岁的老党员,他们历经人生考验,走过艰苦的岁月,亲历改革开放,是青春难忘的长者;‘80后’的青年人,他们正在新时代为民服务的岗位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风华正茂的一代。通过相差40-50岁年龄差距两代人的对话、交流、分享活动,打开理想信念的时光宝盒,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理想都不容褪色,信仰都不容打折。”
阮庆红表示,润州区人社局党委和社区党委签订党建联盟共建协议,认领社区惠民洗浴坊项目,该局的党员抽出中午休息时间接送困难老人和残疾人前来社区洗浴,举办“传统佳节夕阳红,党群联欢夕阳美”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共建联席、党员队伍联管、为民项目联认、服务资源联筹的模式,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认可和党员群众的广泛点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