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维护公平正义,奔走在基层法治前线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本报记者 谢勇

清早,匆忙走出丹阳火车站的赵文杰,没有回家,而是立刻赶到丹阳法院自己的办公室里。风尘仆仆的他,刚从上海赶回。前一天的上午,他接到一件民间借贷案件的当事人提供线索——案件被告在上海有一处资产,可以进行保全。于是,赵文杰下午就前往上海,对这一线索进行核实、查证。

“到年底了,很多当事人都非常关心自己的案件进展情况,我们也是尽可能地推进案件处理。”赵文杰看到记者时候,一边说一边忙着整理办公桌上的资料,“去上海还算方便的,有的案例则要去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年一年还去过遵义、腾冲……”

今年37岁的赵文杰,是中共党员,2004年进入丹阳法院工作,从书记员开始干起,逐步成长为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现在是一名员额法官、丹阳法院民一庭副庭长。2009年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后,他一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累计审结案件4000余件。多次被丹阳市人民法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连续多年被丹阳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公务员,被市政府荣计个人三等功一次,被中级人民法院评为“无涉诉信访法官”、被中级人民法院荣计个人三等功一次。

自2015年以来,赵文杰每年审结案件均超400件,在全市民事审判条线名列前茅,调解撤诉率高,上诉案件、发改判案件数量极少。2019年1月17日,他还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回到法院的当天上午,赵文杰有两个案件需要开庭。“都是民间借贷的案子。”他介绍说,他主要负责处理的案件包括民间借贷、建设工程、房屋买卖、邻里纠纷、消费维权等,“近年来的民间借贷案件呈逐步上升趋势,很多案件都需要慎重处理。”

赵文杰开庭审理的第一起民间借贷案件,已经是第二次开庭了。两个当事人之间,只有一张100万元的借据,没有银行往来,没有见证人,原被告各执一词。第一次开庭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到场,均是委托律师出庭。赵文杰在初步了解情况后,要求在第二次开庭时,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到场陈述情况。

庭审后,案件没有当庭宣判,赵文杰表示:“这个案子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分析、比对律师和当事人两次发言的表达是否一致,相关情况还要去银行和公安机关进行进一步调查……”

中午吃完饭,赵文杰没有休息,而是把上午庭审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下午一上班,他又组织了一场案件调解。

一家生产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被其他企业收购,并要进行改造、搬迁。由于之前生产企业将沿街用房进行了出租,开设了超市、家电维修、KTV等10多家业态。由于很多租户合约未到期,纷纷要求补偿。而收购企业认为,企业并购行为,不是拆迁,只能退还租金,不能给予补偿。双方闹上法院,赵文杰进行实地走访,此前已多次组织三方进行调解。最终,经过2个多小时的协调、沟通,收购企业表示,对剩余租期不长的租户,待期满后再清退;对不影响改造、搬迁的,按原租金标准重新签订合同。

“很多民事案件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这样不利于矛盾的化解,一定要解开双方当事人的心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案结事了。”赵文杰认为,法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文明接待、耐心答复、细致调解,“向双方当事人展示公正的形象,避免他们的疑虑,用双方认可的方式就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送走了当事人,赵文杰又回到办公室忙碌了起来……

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晚上9点多。赵文杰说:“在基层,忙碌是常态,加班也是常态。但作为一名法官,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事,这样才能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记者感言

采访中,能感觉到赵文杰的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在200多个工作日里,要处理400多件案件,算上外出调查、实地调解等形成,每天都要处理两三个案件,任务十分繁重。而民事案件大多琐碎、繁杂,要把每一件案件都要站在公正角度进行处理,这就意味在庭审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事前沟通,事后协调。

通过赵文杰的忙碌,也能折射基层法官工作状况。也正是有赵文杰们的努力,才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