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邵炜
近期,我市以保护长江为主题的低碳公益众筹活动,即将在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这标志着线下募集的低碳公益众筹开始延伸触网,“互联网+公益”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对长江母亲河的保护,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共同从点滴做起,为长江生态修复捐献爱心、捐助力量!”这项名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保护长江母亲河”低碳公益众筹活动,源自于去年10月底国际低碳大会期间首度发起的一项倡议。
围绕植树节开展沿江植树、水生种质资源放流、为母亲河清理打扫垃圾等一系列活动,越来越多的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组织正在把目光投向长江母亲河,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到长江大保护行动中。
绿色涓流,点滴汇聚。保护长江低碳公益众筹声势高涨的背后,则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势推进,绿色低碳逐渐成为镇江市民的生活自觉。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新风尚正在重塑镇江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
参与低碳公益众筹捐款的华哥是一名标标准准的低碳达人。二十多年前新疆旅行的经历,就令他意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自此,他从自我做起,日常细节中时时刻刻留意节约用水。在本地论坛里,他曾发帖主张淋浴擦肥皂时把水龙头关上,引来众多点赞,“有时节省不只是省钱,更大意义上是节约资源。”同时,华哥也是一名绿色骑行达人,一辆自行车、一次次低碳酣畅的骑行,传递着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一段段几十秒的短视频将镇江的山水风光、城市风景、宜居生活,以及低碳试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成果悉数囊括,山水镇江的风姿百态尽收眼底。这场名为“共享山水绿,秒拍镇江蓝”首届全民短视频大赛,去年吸引了无数市民拿起镜头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秀美镇江。镜头下的镇江,低碳号角传遍四面八方,全国低碳日、地球熄灯一小时、低碳文化社区行等一系列绿色低碳宣传活动如火如荼。低碳旅游区、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商贸单位、低碳绿色示范学校……低碳创建无死角,轰轰烈烈、深入人心的绿色行动,凝聚起全社会践行低碳誓言的磅礴力量。
从餐饮油烟治理到街头公厕建设,再到生活垃圾、城市污水的处理,低碳生活并非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而是植根于稳固的制度护航和硬件保障。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卓有成效,整治方案果断推出,完成一批重点餐饮企业的油烟治理,去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100余人次,发放《露天烧烤、废品回收、路边洗车综合整治告知书》2000多份,取缔露天烧烤摊点58处,查纠规范露天烧烤摊点489起,取缔店面外溢1893起。“厕所革命”有序实施,新建公厕严格按照二类以上标准建设,加强既有公厕升级改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焚烧厂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焚烧灰渣处置场二期预计今年完工,丹阳生活垃圾焚烧厂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城市污水处理一着不让,截至去年底,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95.34%,县域污水处理率达标,城乡区域供水已实现全覆盖。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低碳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冀。绿色低碳是理念,更是实践;需要坐而谋,更需起而行。伴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显著提升,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尚日渐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镇江大地蔚然成风,人人争做美丽镇江建设行动者,共同守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氛围愈发浓郁。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社会,如春风拂面正朝我们徐徐走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