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卢更生 任全
冬日的暖阳里,水泥路面干净整洁,夹道的白墙上画着崭新的乡风明德彩绘,一盏盏新路灯靠墙“站岗”,炊烟袅袅里满是年节将至的肉香。这里是句容市后白镇西城村,一个摘掉“穷帽子”,过上幸福生活的新农村。而这些喜人的变化,或许都要从一个“不务正业”的“专职”村书记说起。
站在崭新的村委会大楼前,见证了西城村脱贫“全过程”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林感慨万千。“我就是西城村的人,之前一直在做建筑生意。2013年上任的时候,还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但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带着大家脱贫。”刘文林说,当时村里一穷二白,债务近300万元。
边往村里走,刘文林边将村子的“摘帽”故事娓娓道来。“2013年,西城村抓住‘百村万户双达标’的机遇,与镇江市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交投)合作,成立镇江红星西城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当年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收入30万元。”刘文林说,2014年,红星公司收购西城农庄,每年租金8万元。同时,公司通过与交投签订300万元融资协议,连续3年增收30万元。“2016年,句容市西城协民农副产品销售公司成立,统一销售村里的农副产品,两年实现收益13.5万元,去年预计收益10万元。”
2016年,西城村就实现了村级收入80余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里有了钱,才有底气为村民办实事。
行走间,困难户许元发的家到了。刘文林熟练地弯腰低头,跨进昏暗的低矮小屋,80岁的许元发见到刘文林的到来,急忙迎上来说:“刘书记,你又来了。”
刘文林介绍,许元发患有脑梗,儿子也有癫痫,生活困难。“村里在他家屋顶安装了3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帮其增收3700元。同时,安排他儿子在农庄打零工,再加上慰问金,一家人已顺利脱贫。”
一旁的许元发不时插话,内容几乎是在重复:多亏了村里,才让他们能“正常”生活。可能这就是不善表达的村民最质朴的感激。
从许元发家出来,沿途遇到好几条闲逛的狗,一看到刘文林都是摇摇尾巴,“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走了50米,刘文林进了村民邓海娣家的院子。邓海娣老人的丈夫10年前出走至今未归,子女又处于服刑期,身体不太好的她还要负担两个孙子,生活十分不易。“村里帮她销售蔬菜和大米,日子总算还过得去。”刘文林说,马上过年了,村里要给她两个学习不错的孙子奖励。
对学习好的孩子,西城村给奖励是舍得的。自2013年以来,村党总支依靠与帮扶单位共同成立的“共青团镇江产业集团”爱心基金会,每年都对考入本二以上的孩子资助2000元,目前受益学生累计达39人,发放助学金9万余元。
爱幼更要尊老,西城村成立了慈善站,专款专用,对60岁以上老党员、老干部每人每年给慰问金500元;群众生重大疾病或去世,村干部都会给予资金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文林对“造血”十分重视。“2016年,村里与驻句部队结成帮扶对子,为建档立卡的67户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刘文林介绍,村里还通过句容汇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次性就帮助贫困户30多人就业;引进南城加油站项目,增加15个就业岗位,村里的广场、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也让贫困户有了工资性收入。
“没有黄土没有沙,一砖一瓦垒起来,致富全靠党支部。”这句流行在村民中的话被刘文林深深记在心里。现在,他把企业事务都交给了项目部打理,一门心思扑在把西城村搞好上。“我还要继续做这个‘不务正业’的专职书记,让西城村越来越好,让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
■记者感言:
西城村的脱贫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脱贫攻坚战中,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至为关键,把握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方向,起着主心骨的作用。作为火车头,愿不愿意为村民谋福祉很重要,能不能为村民谋福祉或许更为关键。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正需要更多的、有能力的“火车头”,将贫困的农民拉出“泥潭”,奔上小康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