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建伟 本报通讯员 王泉超 李旭东
“现在虽然比以前更忙,但是干得好坏与‘三岗十八级’报酬待遇直接挂钩,大家忙得更有劲了。”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双全”社区工作者陈桐说这话时,显得干劲十足。
社区工作者是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米”的直接力量。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对于建设一支专业、稳定、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10月13日,中组部组织二局来镇调研,认为我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018年12月5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文奇作出批示:镇江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上破了题,精准落实了中央和省委关于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在全省面上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试点:以“三岗十八级”和“双全”模式探索发展路径
市委对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高度重视。2018年3月7日,市委书记惠建林到京口区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在京口区开展工作试点,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基层党建“书记项目”,要求“建设一支有朝气、能力强、与群众沟通顺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接到试点任务的京口区,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出台了“1+6”系列文件——
社工入职要求更严,推动素质提升。依据服务人口,核定每个社区5-12名“社工员额”,共设立“社工员额”384个。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将持有“全科+全能”社工证的社会化用工纳入管理。公开招聘18名社区工作者,报名人数达285人,招考比达15.8:1;录用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4.4%。
社工能力要求更强,推动服务提升。实施“双全”社工培养工程,340人获得“双全”社工证,228人获评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占比分别达78.5%、52.7%。构建“街道—中心社区—基本社区—网格”四级治理与服务职责分工体系,75%的社工下沉到网格中走访服务。
社工待遇明显更好,推动动力提升。社区工作者分为社区正职、副职、普通工作人员三类岗位、十八个等级,每三年晋升一个等级。共166名社工纳入职业体系,其中社区正职、副职、普通工作人员的月基本报酬分别达到4263元、3695元、3150元,同比分别平均增长14.3%、11.8%、9.6%,最高分别增长65.5%、33%、33%。建立工作实绩、网格服务和群众满意度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与绩效报酬挂钩,占总报酬30%左右。
全区社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解决“棘手问题”1430余件,全区上访总量同比下降52%。
试行:走出了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的路子
2018年3月21日,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在京口区召开现场推进会,要求各地借鉴京口区的经验,结合实际加以推进。目前,各市区都有序推进,已有628名社工纳入职业体系,占全市社工的47%。
——丹阳市建立“6+X”考核体系,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实现日常管理有规范、报酬增长有幅度、奖惩激励有力度。
——句容市从队伍配备、能力提升、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进一步激发社区工作者实干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扬中市从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和专业性出发,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人员准入、职业培训、考核激励3个方面的“加法”。
——丹徒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调研,结合社区体制调整研究制定文件。
——润州区将村(涉农社区)一并纳入职业体系管理,构建总意见和员额分级管理、招聘转聘考聘、基本待遇保障、绩效管理考核、村(社区)事务准入的“1+5”职业体系框架。
——镇江新区开展了村(社区)人员履职能力研判工作,出台了社区职业化体系的相关制度。
——镇江高新区细化实施路径,平衡岗级收入。(下转2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