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振乡村的精神高地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蓝田

当城市膨胀得需要透支借用资源维持时,当乡村空虚在荒芜中坍塌时,无地生根的我们,只能凭借回忆打捞精神的故乡。著名作家周华诚在其新作《草木光阴》中,用诗样的风雅和清新的文字,记录自己与故乡土地的岁月,为我们解读乡村重筑精神高地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

故乡是一代人的记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人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迁徙,从农村到城市,从泥土到霓虹。渐行渐远的生活,让故乡的草木,成为一代人关于土地、父辈、家乡的记忆。《草木光阴》便是这样一部记录田园生活、找回既远且近的故乡记忆的散文集。全书共分为春、夏、秋、冬4个章节,68篇散文如同浙西暖湿的微风,再配上精美而写意的绘画作品,诗意尽显。在书中,作者以农人的视角,记录了农事随着时令的展开和乡野景色的四季变换,文字粒粒饱满、姿势谦卑、泥香四溢、朴质良善如同丰熟的稻谷,让我们与土地之间那种断裂的联系又重新建立起来。

乡村拥有的不仅是艰辛的劳动,简朴的生活,还有诗样的风景。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在周华诚的笔下,清晨的露珠、稻田里的声音,都是可以观察和聆听的。他写鸟鸣:“我一遍遍重听并思想着,能把这十二秒的鸟鸣,用邮件分享给谁,呆坐了一会儿,手机屏幕上就渐渐地落了一层花粉。”他写黄昏:“直到晚霞也没有了,田野变得那么宁静。微风吹来,还有些微的凉意。还有草香。我们藏在草丛间,仿佛跟世界捉了一个迷藏”……这样的文字,生动而安静,让我们在阅读中感知到因土地、季节、生长带来的秘密和欢喜,在寻觅内心的皈依中感悟到千利休茶道般的禅意。

从乡野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归乡野,周华诚把晴耕雨读的日常,耕作成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生活,不仅将草木光阴种进了读者的心里,更是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思考人生。比如节气,“节气这件事存在的意义,正是让人不要走得太快,走得太急。”而现实中的我们,讲的是日新月异,求的是追赶超越,却常常忽视了光阴与节气。一味地超前,让教育孩子从怀胎开始,幼儿园要识字,小学要上奥数,拔苗助长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比上大学还累;一味地超前,让经济发展一度轻生态,却不想污染带来的灾难原比挣钱严重得多。没有了青山绿水,当生命受到威胁时,钱也就成了一堆废纸……“节气就是规矩”,草木与人,都要遵循。只有足够耐心的人,才能在光阴烹煮中享受到自然的果实。当你“蹲在稻田中间,注视一株水稻花时”;当你“趴在野草中,观察一只纤弱的豆娘起起落落时”;当你在稻禾中间挥汗如雨,或当品尝着自己劳作所获的大米时——你会发现,“生活本来如此简单而美好”。

乡村不只是用来怀念的,更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设。“房子变得高大,道路变得平坦。新农村建设使得村庄变得新起来。但却无法阻止村庄里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现在的村庄。土地在荒芜,故乡在沦陷。但大家只是限于感叹,却鲜有人真去为它做一点什么。辞了公职回乡下种田的周华诚,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证明着,“农业不是一个供缅怀唾弃冷落的弃妇,而是一个从幕后推向前台体面而又尊严的贵人”。虽然时代终究会朝前发展,但劳作的意义永恒。不管乡村如何衰落或者落后,人类最美好的生活理想,依然是“瓦尔登湖”或者“世外桃源”般的安静田园。我们今日怀念乡村,不再是念旧,而是对一种久违的日常秩序,一种与大地亲密联结的怀念。我们想要重建乡土,实际上是重建一个精神工程。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层心灵境界。一座人气旺盛的村庄,也是农业的基石和活力源泉。如何让空虚的乡村焕发出新兴的繁荣来,我想这是《草木光阴》带给我们的最大思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