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源 王玮
在丹阳市云阳镇迈村村民看来,党总支书记王金和是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他从对茶叶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大学产业教授,是一个奇迹;村里没有一亩茶园,但“吟春碧芽”的茶叶品牌全国驰名,又是一个奇迹。今年,是王金和人生的第67个春秋,也是他缔造迈村“奇迹”的第23年。
20多年前,迈村是和“贫困”画等号的,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迈村人”的俗话。“村里的年轻人都想方设法往外迁,没人愿意在村里待着。”回忆起往事,王金和有些感慨,“当时有人说,就算天上的仙人下来也治不好迈村的‘穷病’。”那时候,王金和正在红红火火地经营着他的房地产生意。“每次回来看到村里还是一成不变的老样子,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后来镇里邀我回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于是我就回来了。”
“搞经济、带动致富,我心里有底。”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信心,王金和卖掉了当时的房子当做启动资金,全家搬回村里。然而,现实很快就泼了他一桶冷水。“当时认为,因为信息闭塞、交流不畅,村里才迈不开发展的脚步。于是,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家户户装上电话。”王金和回忆,本以为能一下子能打开村里发展的局面,可是没想到,每个月7元的电话月租费,都让村民觉得难以支付。王金和这才真正意识到,带着村民致富,远远不止“搞经济”这么简单。
接下来的一年里,王金和只做了一件事情:调研。他挨家挨户上门“家访”,村民有什么意愿,有哪些想法、对村里的发展有什么建议……他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本。“调研之后才知道,从前对村民生活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王金和对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户人家种4-5亩地。水稻亩产1000斤,小麦亩产500斤,每斤粮食大约卖到4毛8分钱,每亩地的收益大约750元。除去打水、脱粒、农药等成本,每亩地净利润大约500元。“也就是说,一家人辛辛苦苦忙一年,到手的收入只有2500元。”王金和说,一旦出现了恶劣天气影响收成,年收入2500元都不能保证。“这家人不能生病、不能有其他额外开支,才能勉强支撑一年的生活……农民过得实在太苦了。”
“一定要发展!”一年的深入调研坚定了王金和寻求发展的信念。“农民欠缺的是科技,是市场,是品种优势。种粮食难有好效益,那就试着种植其他品种。”王金和带领村民种起了小葱,边实践边总结,摸索出一套特有的小葱种植方法。“从前小葱不值钱,一毛钱一大把,半卖半送。后来特色小葱种出了名气,农民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批量购买。”开始种植小葱的第一年,农民的收入翻了10倍,第二年翻了20倍……迈村也因此收获了第一桶金。
2003年,吟春碧芽公司成立,最初只是一个资本3万元的小型茶叶加工企业。王金和接手管理后,坚持依靠人才、科技、文化和品牌兴业,把公司一步步打造成为集茶叶研制、种植、加工、贸易、培训和示范带动、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王金和成为由江苏省首批产业教授,他是当年100多名上榜者中惟一的农民。目前迈村已有96名农民通过培训,获得农业部认证的制茶师、评茶师、农艺师高、中级等职称。吟春碧芽已经成长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部“十二五”体系项目、948项目和科技部863重大科技项目也先后落户迈村。目前吟春碧芽的注册资本已经达到3000万元,今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4800万元。
说起如今的迈村,王金和流露出自豪的神色。他说,富不是天生,穷不能生根,能带着迈村村民过上好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