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建伟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社会单元,是服务居民的“前哨阵地”,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红色纽带”。而社区工作者是基层建设和治理的骨干力量,党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最终要落到社区工作者身上。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选聘不规范、能力不适应、职业愿景弱等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社区的治理和服务水平。
不过,这种情况在我市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3月4日在我市润州区七里甸街道光华社区召开了全省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推进会,与会人员会前现场考察了京口、润州的9个社区,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后带来的效果,让大家有目共睹。比如,当大家来到京口路中心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时,正在为居民办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只有两名,相比过去五六个工作人员一半还不到。究其原因,就是在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中,发挥了“双全”社工“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优势。
两个人就干了过去五六个人的工作,她们愿意吗?事实确实如此,其中一大因素是待遇保障比过去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西津古渡社区工作者康凯说:“2018年之前,每个月的到手工资只有1900多块钱,现在则有3100多块,这还不包括年终的绩效考核部分。”他表示,虽然现在工作更忙了,但干劲也更大了。据了解,待遇保障方面增幅最大的达到了70%以上。
不只是待遇上的提升,在招聘、培养、管理和考核等方面,我市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都进行了规范。不可否认,不少人到社区工作,只是把它作为一块跳板,但现在,很多社区工作者的想法有了显著变化。退伍军人邵城在迎江路中心社区工作已有5年,他介绍,虽然现在感觉身上的担子挺重的,但待遇好了,懂的东西也多了,发展空间也大了,将立志扎根社区。去年参加京口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的郭盼盼是硕士生毕业,在正式入职以前,她也没有长期在社区工作的打算,但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实践,她的想法也有了变化,认为社区工作很能锻炼人。
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带来的可喜变化就是社区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例如,京口路中心社区推行网格“五星”走访模式,提供精准服务,打造“六大中心”和“五大银行”,切实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迎江路中心社区依托“全域党建”,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整合党建联盟单位力量,打造有温度的社区;西津古渡社区推行志愿服务常态化、民生服务精准化、景区服务一体化,打造“双融双服务”党建品牌;光华社区建立“融合式党建1+4”工作体系,打造“融合式”党建示范片区,实现了片区内党建资源有机整合、党建特色错位发展、党建工作全面进步。
另外,像大禹山北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创设了“楼栋红色文化”“五步议事法”“五心”志愿服务、“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等一批特色做法;米山社区按照“小、细、专”要求,为党员、群众、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万科社区开展支部带领、党员带头、骨干带动和党组织引领、网格化管理、参与式治理;江滨新村第一社区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与13家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合作,成立江一社区居民自治理事会,推动社区党建从“封闭”到“开放”,由“独角戏”变为了“大合唱”;金山水城社区以“党建微家”为阵地,以“网格治理”为抓手,积极探索“1+1+1”管理模式,打造“幸福小院”,开展“六微”服务等,都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市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现场的考察了解,与会人员对我市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镇江市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双全”社工,从而让更多的人员下沉网格、走访入户,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这样社区居民的生活就会变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了,社会也会变得更和谐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现在的社区工作者“岗位更香、能力更强、服务更优”了。
“在社区工作几年了?”“现在待遇保障如何?”“你们推行的‘三色服务’很好!”在众多的考察人员中,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文奇每到一个社区,都看得仔细、听得认真、问得深入,特别是非常重视与社区工作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镇江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中的真实感受。他认为,镇江在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中招聘、培养、管理、考核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链条”的体系,很实用,各地值得认真学习借鉴。同时,他也勉励镇江继续探索深化,让社区工作者真正成为终生的事业追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