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白与润州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乔长富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一生曾多次往来于他称为“金陵”而当时属于润州(仅至德二载至上元二年即757年至761年暂属升州)的江宁县(今南京),并作诗多首(姑且称之为“金陵诗”)。但他在开元、天宝以及至德年间除“金陵”以外,在润州(天宝、至德年间称丹阳郡)治地京口等处所作诗,可以确知的却仅见五首。虽然如此,这几首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有些方面为“金陵诗”所不及,对于了解和研究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创作,以及李白与润州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开元天宝的三首诗

及李白两至润州

开元、天宝年间,李白曾多次漫游吴越,其时(特别是在瓜洲新河开凿后),当有可能不止一次经过京口等地,但在今存李白诗中,人们却只能看到以下一些情况。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吴关倚此固(一作“北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汭。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蔑。”

这首五言诗,前十句是称颂齐澣开“瓜洲新河”(当时瓜洲属润州)的丰功伟绩,点明饯别地点是在瓜洲。后十句是抒写送别李贲渡江南下的离别之情,点明送别时间是在“杨花满江来”的暮春三月(农历,下同)。这是李白诗中唯一的咏赞瓜洲新河的诗篇;从《全唐诗》所收诗看,也是唐代唯一的咏赞瓜洲新河的诗篇(笔者未找到第二首)。

按《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六年,“其冬……润州刺史齐澣开伊娄河于扬州南瓜洲浦”。《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六年,“是岁……润州刺史齐澣奏:‘自瓜步济江迂六十里,请自京口埭下直济江,穿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立伊娄埭。’从之。”“瓜洲新河”开凿以后,由扬州往润州的距离大为缩短,而且渡江风险也大为减少,以往由中原往吴越地区,行人往往选择经江宁等地南下,例如李白、杜甫开元中游吴越,就是如此。“瓜洲新河”开凿以后,人们往往选择经瓜洲渡江至润州,因而对于润州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润州之金山,在初唐以至盛唐时期还不知名于世,到中唐时期就逐渐有名,其原因就与瓜洲新河的开凿有重要关系。李白此诗对于我们了解“瓜洲新河”的开凿有重要意义。

此外,由于当时瓜洲属润州,而李白此诗表明他其时曾至瓜洲,因此,他此次虽然没有深入润州的京口等地,却也可以说他当时事实上已进入润州境内。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李白诗文系年》(下称“系年”)系于开元二十七年暮春,其说可信。据此,李白此次至润州之瓜洲作诗并饯别李贲,当就在其时。

《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全诗十二句,“云阳”四句写纤夫在“吴牛喘月”的酷暑从“云阳”即丹阳县经运河往京口拖船北上之苦,以运河两岸商贾之众多而闲逸反衬纤夫之苦。“水浊”四句写纤夫生活之苦及内心之苦。“万人”四句揭示官府劳役之重是造成纤夫之苦的根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哀痛纤夫、指斥繁重劳役的思想感情。

李白诗中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并不多,这首诗叙写纤夫遭受徭役之苦,更是李诗以至开元天宝诗人中所仅见。全诗“落笔沉痛,含义深远”(《唐宋诗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对百姓疾苦的深挚同情。它所针对的现实,元代萧士赟以为是因对天宝初江淮以南租庸等使韦坚为修建望春楼新潭“聚江淮运船,役夫匠,通漕渠,发人丘陇,自江淮至京城,民间萧然愁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而发,论者或据此谓诗作于“开元天宝之际(李白)游吴越时”(《李白大辞典》“作品提要·丁都护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则认为此诗是针对齐澣开凿瓜洲新河而作,“系年”据此谓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

笔者认为,从李白有咏赞齐澣开瓜洲新河诗(见上)看,《丁都护歌》当不会针对齐澣开瓜洲新河,而且据《通鉴》卷二一四,齐澣在开元二十六年还只是“奏请”开河,实际开河时间当在其后,所以“开元二十六年”说本身也不可信。因此,《丁都护歌》当是针对韦坚建潭事,所咏写当是发生于润州之事,作诗时间当在开元、天宝之间。不过作诗的具体地点和确切时间仍有待深入探讨。

《焦山望松寥山》:“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此诗一般都以为是作于李白开元、天宝中游吴越过京口时。“系年”谓作于天宝元年,但缺乏可信证据,仍有待探讨。从《全唐诗》所收诗看,此诗是初唐和盛唐诗中唯一的咏写京口焦山的诗篇。因此,可以说,李白是唐代首位登焦山并作诗的著名诗人(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只是提到“夷山”,并未正面提到焦山)。

至德年间的两首诗

及李白自京口“南奔”

唐肃宗至德元载十二月,江陵(今属湖北)大都督府永王李璘率领水军前往扬州,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征聘李白为府幕僚佐,李白随其沿江东下,作《永王东巡歌》等。至德二载二月,李璘从当涂(今属安徽)进兵,攻打丹阳郡(润州),杀其太守,遂占有丹阳郡。李白也随其至丹阳郡。不久,李璘兵败南奔,李白也因而南奔,作《南奔书怀》。对于李璘领兵东下及李白“从璘”事件,论者有不同看法,这里不予讨论,只就李白上述两题诗,说点看法。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六说:“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组诗《永王东巡歌》,“系年”以为至德二载作于金陵一带。从组诗本身说,它所写地点依次为“武昌”(今湖北鄂州)“浔阳”“金陵”,最后是“丹阳”郡,正与李璘东下路线吻合,那么组诗当完成于李璘攻占丹阳郡治地京口之后,自京口南奔之前。“丹阳北固”一诗当是李白至京口时所作。

李白此诗在唐代咏写北固山的诗中有着重要地位。从《全唐诗》所收诗看,唐代较早涉及北固山的诗,有王湾《次北固山下》、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等,但它们都是点到北固为止,王诗也只是写到北固山前的景象。李白此诗则是重点咏写北固山,可以说是唐代较早咏赞北固山的诗篇。对于此诗,宋代杨齐贤以为,北固山之连沧观,是“摘太白诗语而名之,太白之诗信纪实之作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南奔书怀》,这首五言诗,共三十八句,前十四句陈述参加永王幕府的原因以及“思归”之情;“主将动谗疑”以下十四句陈述自己“南奔”原因及“流连道旁”的矛盾心情。最后十句陈述自己“感遇明主恩”“志在清中原”而又抱负难展,冤屈无处申诉的悲痛心情。全诗篇幅较长,而且用典较多,限于篇幅,这里不予引录及解说。

这首诗的题目下面注称“自丹阳南奔道中作”,这里“丹阳”是指丹阳郡治地京口。它是李白晚年的力作,也是他的最后一篇润州诗。如果说“从璘”事件是李白一生的大事和晚年的最大事件,那么《南奔书怀》就是这一事件的思想实录,因而对于了解和研究李白生平具有重要意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