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菜篮子工程打造“有温度”的传递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安林海

岁末年尾,市民们踏入菜场、生鲜超市的频次比往常多了起来,新鲜的蔬菜伴随着“健康”的理念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必需品。而遍布我市田间乡野的“菜地”,也正在通过自我变革的方式为镇江的农业发展撑起一片绿色。

上午5点,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开发区内的蔬菜种植大户祝顺祥和往常一样,来到蔬菜基地,开始“繁忙”的一天。“冬天起床是个难事,但我们就是吃的这个辛苦饭!”

祝顺祥边干活边说,在他的400多亩的大棚里,现在正在生产的是莴苣、辣椒和花菜,每天都要拉几车的菜,一大早就得起来忙,不然来不及。

菜农的“辛苦”,换来的是市场供应充足。

上午8点,在丹徒新城的瑞泰生鲜市场内,青菜、大白菜等时令蔬菜在各个摊位上摆的最多,黄瓜、番茄、茭白等也十分受欢迎。家住附近的蔡先生趁着上班前把午餐要用的蔬菜买好。“现在真方便,家门口的菜市场什么菜都有,想吃什么基本都能买到,特别是一些本地菜,吃着有儿时的味道,心里暖暖的。”

蔬菜保供,作为全市“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埋首菜畦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可以说是土地“温情”的传递者。

据统计,201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67.5万亩,年产量118.3万吨,基本稳定。其中,设施蔬菜面积8.92万亩,喷滴灌应用面积达到2.39万亩,遮阳网应用面积达到1.4万亩,防虫网应用面积达到1.5万亩。本地蔬菜以叶菜类、茄果类和瓜菜为主,地产叶菜自给率达到52%。

“我们的蔬菜供应,其实已经呈现出特点鲜明的区域化特征,初步形成了以312国道沿线、宁镇丘陵以北,沿江和城镇周边为重点,以净菜上市和加工为目标的优势蔬菜基地集聚区。”市农委园艺处处长刘常珍介绍,各市区均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丹阳市以312国道路沿线为重点,建成一批以叶菜类、茄果类、水生类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和出口蔬菜产品的原料基地。“镇江市市区以江心、宝堰、荣炳、上党、高资、大路、谷阳、世业洲等8大保供基地为重点,建成了一批设施蔬菜生产示范点。”

江中明珠江心洲作为市区的蔬菜供应主产区之一,有着3000多亩的蔬菜种植面积,数百名菜农,常年保持10种以上的蔬菜种植。“江心洲生产的大都是应季蔬菜,根据季节不同,每天的蔬菜供应量能达到13-14吨,年供应量在4000吨左右。”江心洲农服中心负责人韩平定笑着说,按照成年消费者每人每年3厘地的蔬菜供应面积计算,江心洲的蔬菜能供应6万人一年的蔬菜需求。

充足的供应量是市场的保障,而品种的多样和品质的安全,则是消费者的新诉求。

“全市引进新品种金童玉女小黄瓜、手指南瓜,拇指西瓜、娃娃甜瓜等新品种30多个,推广嫁接、有机栽培等新技术。”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1-8月份全市农委系统共抽检54389个蔬菜样品,总体合格率达99.99%;全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对规模蔬菜基地风险隐患排查抽检,共抽检蔬菜样品254批次,每个样品检测参数45项,没发现问题隐患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蔬菜的‘三品一标’认证近年来正逐渐增多,全市蔬菜‘三品一标’总数达到376个,其中无公害产品371个、有机食品5个、地理标志1个。”

在为菜篮子提供“支撑”的同时,新型的发展主体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位于扬中市的富源秧草专业合作社有着200多亩的种植面积,常年雇佣周边的农户,为他们的增收提供基础。“周边的60岁以上的村民长期在我们基地工作的有10-12人,每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要是担任了负责人,收入还能再增加1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施正勇介绍,除了工资收入,每年的土地租金一亩有1000多元,又拿租金又工作,老年村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而这样的合作模式在如今的镇江大地越来越多。

年尾的蔬菜基地正在忙碌,而未来的路怎么走也越发清晰。“首先是绿色发展,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高效缓释肥等技术;做大做强蔬菜品牌建设,建设形成一批高标准、高产出的现代化蔬菜标准园区。”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蔬菜加工,积极发展蔬菜新业态,推进产销衔接,促进地产蔬菜商品化,拓宽销售渠道,稳定蔬菜收益,推进全市蔬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