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尤恒
“空心菜已经生长了62天,可以采摘了。”“生菜还差40天,早呢!”“西红柿熟了,量多,有要的吗?”近日,在一款手机APP“爱心生鲜购”里,众多消费者天天打卡自家菜园,盘算着未来几天能吃到什么新鲜时蔬,有人还打算用“自家菜地”里富余的菜和其他“田主”互换,丰富餐桌。
其实,这么热闹的互动,只是丹徒区江心洲高祥家庭农场每天线上平台的常态之一,这里是一片致力于共享的大菜园。
虽说是菜园,可这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不一般。掌舵人周卫鹏是江苏科技大学教船舶新进制造业的大学老师,造船的专家来搞农业创业,听起来有些“出格”。不过,将之与乡村振兴的大环境结合起来看之后,或许就能理解了。
过轮渡、上江堤,行驶在初夏的乡道之中,绿树成荫,花草盎然。路边的橘子树枝繁叶茂,无花果树“精神十足”,都在为丰收默默积蓄着能量。
十几分钟后,车辆驶入高祥家庭农场。一个个大棚有序排列,显得十分“高大”,完全可以种葡萄。“这是我们故意的,为的就是更牢固。”周卫鹏解释道,虽然成本较高,但耐用性和抗灾性能更好,这样才能保障客户的利益。
看着眼前的坚固大棚,谁曾想过,这里曾经是一个村级合作社基地,设施陈旧,经营也毫无起色。直到周卫鹏的到来,才实现了巨变。
2013年,周卫鹏投入了六七十万元,修缮道路,新建大棚,添置设备。“接手后的第一个想法是养鸡,所以买了玉米粉碎机,建了仓库、冷库等。”不过,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最初几年农场一直在亏本,直到2016年才扭亏为盈。这让他悟到:要发展,得转型。
说干就干,有着大学老师的前瞻思维和技术支持,周卫鹏在大棚内装起了物联网,“引导”农场走向信息化。“但光有信息化还不够,利用物联网技术另辟蹊径谋发展才是关键。”
经过调查研究,2016年周卫鹏为农场选定了道路——“丰享田邑”。“这个理念以20平方米的土地为一个单位,租赁给消费者,并由农场负责施肥、下种、浇水、除虫、除草,采摘、包装和配送一条龙服务。”周卫鹏说,这个模式吸取了近几年一些类似企业失败的教训,客户虽不参与种植,但却可以在配套开发的App“爱心生鲜购”上,对种哪些菜?怎么种的?长势如何?何时成熟?等信息一目了然,
实时掌控全过程。
一边说着,周卫鹏带记者进了大棚。夏日的棚内温度有些高,但菜畦规整,品种多样,长势正旺。抬头看,棚顶的钢架上内容丰富,有喷雾口、数据管道、还有监控设备等等,十分的信息化。
说话间,他的手机响起,
“周老师你好,我的茄子成熟了,想用多余的茄子换其他客户种的豇豆,麻烦帮忙,谢谢。”原来是家住万科的孙先生,他是农场的第一批客户。周卫鹏说,在App里,消费者不但可以吃自家菜,还能和别人互换。“有些菜多的客户,还会选择在App里上架销售,能获得销售额的7成收益,十分划算。”
用周卫鹏的手机翻开这个App页面,分类十分清晰,特别是在评价板块,很多消费者的留言说明了绿色防控技术在这里使用的普及。“你的菜上还有虫眼,肯定没用药,吃着放心。”“这里长的西红柿有一股小时候的味道,真不错!”……
看着这些评论,周卫鹏颇为感慨:“客户对我很支持,有些客户是‘老菜农’,提了不少好建议。”
现在,农场的客户已有100多名。为丰富客户的选择,今年,周卫鹏优化模式,将菜地由原先的6块分为8块,并种上更多品种。“农场的配送为每周两次,很多消费者会提前下单一些鸡蛋和鸡,带动农场的销售。”他说,互动多了,农场与客户的心就更近了。
发展好,更要精细管理,一个工人管理4个大棚是这里的常态。所以,有工人“抱怨”道:“20平方米的菜地种上8种蔬菜,还要同时管理真是费不少心思。”和这位农户一样,APP的管理人员也要每天更新大量的数据,以便让客户始终看到最新的状态。
为缓解这一问题,农场与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团队合作,开发出了物理除草除虫的多功能农业机器人并获得金山英才项目资金支持。目前样机硬件已完成,其控制系统正在研发之中。“有了硬件,再加上品质把控的软件以及客户的信赖,相信农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周卫鹏说,未来,要把农场打造成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农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