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导岷与《茅山志辑要》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王勇

江导岷(1867—1939年),字知源,别署滋园,江西婺源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族人江谦介绍入崇明瀛州书院,随山长张謇学习。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廷为庆祝慈禧太后60寿辰特设恩科会试,屡次失败的张謇终于考中状元。其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廷以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与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斗争激烈,此时,张謇因父丧回籍守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底,张謇接受江宁文正书院山长之聘,于次年赴任,江谦、江导岷亦皆追随张謇转入文正书院学习。后江导岷考入江南陆师学堂习测绘等近代科学知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聘江谦、江导岷参与筹办。江导岷协助张謇创办近代实业出力尤多。关于江导岷的生卒年,文献多误作“1881—1947年”,兹据《新闻报》1939年8月6日《江知源先生追悼会公启》《申报》1939年8月7日《盐垦专家江知源追悼会》及冯剑辉《江湾近代徽商子弟——江谦与江导岷》(载《近代徽商研究》)考证。

南京图书馆藏江导岷《茅山志辑要》不分卷,192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此外,《茅山志辑要》还有上海民益荧记印刷公司印本。本书是对清初笪重光重修《茅山志》的辑要。《茅山志》的编纂由来已久,元刘大彬曾撰有《茅山志》十五卷,影响颇巨,后人屡有增益、重修,至清初笪重光又加以重修。

茅山,原名句曲山,因汉代茅氏三兄弟隐居此山而得名。1920年9月,江导岷奉其师张謇命,有事于茅山金牛洞,途经扬州,请江都陶受之为其向导。江导岷一行由茅山南小岭登大茅峰,俯览众山状如伏龙,回顾三茅峰起伏曲折,连贯大峰成己字形,江氏始悟“句曲之为名不诬”。在大茅峰,江导岷从九霄万福宫的怡云院住持潘浩元处借得仅存的清初旧志一部,即笪重光重修本,许诺将之刊印百部为报,但因篇什繁多,只好择要编辑印行。

本书首列清郁岗笪重光(号蟾光)序、明贵溪徐九思(字子慎)序。明嘉靖间句容知县徐九思在嘉靖朝重刻《茅山志》序中,称“时山志复毁,玉时晨观道人张全恩募工重刻既成,以山属句容。余令兹九载,谒余为序。”清初笪重光序“或异余之山栖十载而志是山也,曰心之所之而结言焉之谓志……今吾子而志茅山是心之于山林,谓先人何?余曰:窃受于先祖而心之焉者易也……山之余近而可宗者莫如茅。”可见清初重修《茅山志》是笪重光隐居茅山十年后重修而成。本书次刊江都徐祝三刻印的邗江裴恺所绘茅山图六幅,图后为《茅山志》正文辑要,收有《三茅真君纪系》《宫观泉洞记》,并选录梁唐宋元明名人诗作,最后附有《原志各序》《原志总目》和江导岷跋文。

《三茅真君纪系》,又名《三神纪系》,是对三茅君的世系和隐居得道事迹进行记载。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是道教茅山派创教祖师。《梁书·陶弘景传》:“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故谓之茅山。”北宋宣和元年,宋徽宗诏赐茅氏兄弟为“真君”。《宫观泉洞记》是对茅山的岩洞泉潭、宫观名胜等的记载,写法上仿效《水经注》的笔法,依自然形势布局记录景致风貌,并低一格解释或补充说明历史掌故,如“郭干塘在(长隐)冈东,唐若山庵在塘东。”低一格补充解释“若山,唐开元中润州刺史弃官来山。又居太湖苞山,今林屋犹残碑。”书中所录梁唐宋元明名人诗作,主要是为了“撷扬风雅,以助游兴”,诗作起于梁陶弘景《华阳石颂》十五首,止于明万历间江宁顾起元《飙轮峰》诸诗,多为他书所未载,非常珍贵。魏晋南北朝时,著名道家学人葛洪、陶弘景等皆曾隐居茅山,在茅山逐渐形成道教上清派,又称为茅山派。后来元代句曲外史张雨也曾隐居茅山,他们留下的诗文、史迹、传说故事为茅山增加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陶弘景《答诏问》诗即写于隐居茅山期间,诗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正如编者江导岷所言,欲游茅山求真揽胜者“手此编,亦足为导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