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 静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著名作家,曾在镇江茅山地区战斗过。他的生平事迹在镇江烈士纪念馆展出,他生前撰写的长篇小说《茅山下》的部分文字稿静静地陈列在烈士纪念馆的橱窗内。这位英雄人物就是邱东平烈士。
邱东平,幼名谭月,号席珍,笔名东平,广东海丰人。1925年2月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记者、敌军工作科科长兼陈毅司令员对外秘书、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和苏北文艺界理事协会理事等职。他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先后创作了数十篇反映战地斗争的作品,其中有在镇江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的长篇小说《茅山下》。1941年7月24日,鲁迅艺术分院二队在建湖县北秦庄被日伪军包围,在掩护师生转移时,邱东平不幸中弹殉国,时年31岁。
1943年10月,新四军政治部编印了一本《革命烈士纪念文集》,陈毅军长亲笔为此文集写了《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书端》,文中提到邱东平烈士:“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回顾邱东平烈士的一生短暂而壮烈,他不仅是一名英勇无比的革命战士,还是一位抗日时期才华横溢的文艺干事。他的事迹流传大江南北,他的名字被全国人民熟知,他是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中的一位。
早期的喜好与经历注定走上革命的道路
1910年5月16日邱东平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青少年时的他学习优异,喜读《中国青年》《小说月报》以及鲁迅、郭沫若、高尔基等中外文学名著,在家中酷爱听母亲讲民谣、民谚、民间故事等,因此文笔特别好,在校作文常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这一喜好为邱东平日后在战地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早年的经历注定邱东平将走上革命的道路。一是家乡人民苦难的生活。邱东平的家乡海丰是军阀陈炯明的老巢,官僚、地主相互勾结,对当地老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邱东平对此愤愤不平,从小就立下报国的志向。二是就读的学校的影响。1924年邱东平考取海丰县陆安师范,而这所学校是革命先行者彭湃的母校,革命风气很盛。邱东平在课余经常和进步同学一起谈论对革命的看法,小小年纪的他内心充满着对革命的无限向往。
坚定理想、用毕生追求革命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邱东平一生奔波各地,辗转于大大小小的战斗之中,虽历经困难险阻仍不屈不挠地为崇高的革命理想与追求而奋斗。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邱东平冒着生命危险,奔波于香港、江西、福建、上海等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
1932年1月,驻上海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无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同仇敌忾,奋起抗敌,在此次对日作战中,邱东平更是热情奔放,奋勇当先,担负起部队的政治工作和组织民众的工作。
1935年,邱东平在日本听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已到达陕北的消息,他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说:“太阳又照耀中国的北方了。”这时,他放弃进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国。1936年,邱东平参加了鲁迅等63人发起的抗日救亡活动,共同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宣言坚定地表示:“一种伟大悲壮的抗战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在,我们绝不屈服,绝不畏惧,更绝不彷徨、犹豫!”
1938年7月,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兼陈毅司令对外秘书的邱东平随部队到达苏南敌后,经常活跃在镇江茅山一带。先后参加和经历了延陵、韦岗、珥陵等多次战斗。1941年2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在盐城成立,刘少奇任院长,邱东平任教导主任。同年夏,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空前扫荡,鲁迅艺术分院二队在转移过程中遭百余名日军和伪军的包围袭击,邱东平勇敢机智地带领部分师生在枪林弹雨中冲出被敌人火力严密封锁的一座木桥,到了比较安全的地带,当他发现仍有不少师生还没有冲出敌人的火力封锁网时,他就像头猛狮一样,奋不顾身地站在桥头的一个小草堆旁,向小河南岸大声呼喊,并用手中的短枪射向猛冲过来的敌人,指挥着对岸师生突围。这时,突围出来的师生祈求似的喊道:“邱主任,这里危险,快和我们一道转移!”“不,这里需要我,你们快撤,我掩护!”接着,又有一些师生在他的掩护和呼喊中,冲出了敌人的魔掌。可是就在一刹那间,一颗敌弹飞来,击中了邱东平的头部,他猝然倒下,不幸殉国,时年31岁。
在危险面前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手无寸铁的师生,与敌人斗争到底,这就是邱东平——无畏的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
以笔言志、心怀伟大革命志向的“战地文学开拓者”
抗战岁月,邱东平全身心地将伟大的革命志向融入文学作品创作中。他认为不仅要拿枪去打击敌人,保护人民,还要用笔去揭露敌人,歌颂人民。抗战军兴,给许多进步的、革命的作家造成了走出亭子间、涌向社会的契机,这时,邱东平更深深认识到:“要写作,就要不断深入生活,不然把过去的一点生活写完了,就要变成瘪三。”因此,他用革命斗争的切身体验,选择最尖锐、最典型的抗战题材来写,这些文章皆表现了我们民族存亡关头必须抗日救亡的重大主题。
在担任鲁艺分院、苏北文协领导和教学工作时,他仍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既拿枪又握笔的战士的职责,积极撰写战地文学作品。他认为“如果对生活体验不足,只能报道式留下时代的面影,作品就缺乏感染力和号召力。”于是郑重地向陈毅军长申请,要求奔赴抗日前线,以便在枪林弹雨中进一步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陈毅军长最终批准了他的申请。
邱东平烈士的《通讯员》《给予者》《东湾一日军据点的毁灭》《截击》等数十篇中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他以亲身在茅山一带与日伪军奋战的斗争生活为素材创作的《茅山下》影响力最大,这也是他牺牲前写下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表现的是交错着的民族和阶级矛盾多层次的小说骨架,描绘了新四军和日伪军激战的壮丽篇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茅山根据地革命群众战斗、生活的动人画面,可惜只完成了前五章。
邱东平烈士以笔言志,始终保持着文艺创作的热情,他的作品励志,富有战地实感,具有一种特殊的壮美感,充满对生活的苦难和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因此,“战地文学开拓者”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