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守伦
“要让学生喜爱化学课,就要让化学课堂充满色彩,让实验展示变化的奇妙,用真实的化学感染、熏陶学生,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的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6月中旬,镇江市“十佳教师”、省扬中高级中学老师杨香涛的一席话,向笔者道出了多年从事化学教学的深刻感悟。
让化学课堂
呈现丰富的色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用途的一门学科,老师的任务就是能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杨香涛深知,研究化学的第一要素是宏观物质,宏观物质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颜色,在课堂上使用实物、图片、模型等来展示各种物质的颜色,可以生动地呈现化学课堂的色彩。
在讲“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这堂课时,他先是展示“绚丽多彩的宝石”——红宝石、蓝宝石,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感受,然后再从微观角度解释红宝石、蓝宝石形成的原因及其性质。讲解“有机合成”
这一课时,他首先展示无色的有机玻璃、黑色的橡胶轮胎、白色的阿司匹林片,引导学生从结构出发,认识它们的微观组成,并根据它们的组成结构设计合成路线。
“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深有体会地说。
用实验展现
化学变化的奇妙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在能量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火焰、物质的颜色、物质的状态和气味等的变化。而展现这些变化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杨香涛善于将实验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实验在课堂中生根。
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讲解中,杨香涛先让学生完成钠与水的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随后他做出归纳:“钠熔闪亮一小球,浮在水面四处游,又见蒸汽向外冒,小声嘶嘶好自由,最后消失是小球,溶液变红不用愁,并提炼为五个字——浮、熔、游、响、红,谐音为——芙蓉又想红。”
以顺口溜的形式归纳呈现,可谓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让学生记住了金属钠与水反应中的奇妙变化。当然化学中的奇妙变化还有很多,如钟乳石的形成、焰色反应、汞齐的形成、碘钟反应、铜树的形成等等,甚至如酸碱反应这类从宏观层面无法观察的反应,杨香涛就借助数字化实验来展示其微观反应本质,使学生从多角度、动态分析化学变化,并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奇妙的变化之后蕴藏着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用真实的学习情境
还原本真
“化学教学应该还化学的本真,让‘真实的化学’在我们化学课堂中落地生根。”杨香涛时常告诫自己,用真实的学习情境还原化学的本真。
在他的课堂上,情境素材的使用可以说是再寻常不过了,不时地讲述化学发现的故事,理论、模型不断发展的史实,化学研究技术及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化学科学技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作出贡献的生动实践等。
在“苯的结构与性质”一节讲解中,他巧妙地穿插了“苯分子结构的发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苯分子结构是凯库勒在梦中的一个偶然发现,但也让学生明白偶然之中的必然,在“梦”的背后是凯库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必然,是凯库勒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必然结果。
在化学课堂上,他还不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精神。
对化学教学的深入探索,使杨香涛的化学教学不断实现新突破,先后被评为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镇江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他创设的“读读、议议、练练”三段教学模式,已在全校进行推广,并已影响到扬中其他学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