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静
茶余饭后,读点前人撰写的笔记,既增长文史知识,又平添几分乐趣,今举例六则,闲话片言。
辛弃疾登多景楼
南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任镇江知府期间,游览北固山,登临过多景楼,见于元代蒋子正《山房随笔》:
稼轩守京口时,大雪,率僚佐登多景楼,改之而前赋雪,自此莫逆云。
文中“改之”,即诗人刘过,字改之,其《多景楼》诗佳句“北固只今唯有酒,中原再望莫登楼。”曾为辛弃疾座上客。
《山房随笔》系叙述史事的作品,因此这则笔记翔实可信,可补方志未备。
唐润州也称金陵
古城镇江,唐代前期称润州,中、后期也称金陵,《镇江要览·历代建置》仅记润州,未载金陵。宋代王勉夫《野客丛书》卷第二十“北固甘罗”,授引唐代学人著作,以证润州亦称金陵:
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赵璘《因话录》言:“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盖时人称京口亦曰金陵。
“盖时人称京口亦曰金陵”,还有一例:六朝西津渡,时人称之金陵渡,张祜《题金陵渡》诗作,不仅写出可爱的江乡夜色,而且系润州称金陵的见证。
《野客丛书》系学术笔记,考证经史诗文、掌故沿革,引据较详。因此,这则笔记对补充镇江史志颇有资料价值。
张祜的逸事一则
唐代诗人张祜,晚年隐居今镇江所辖丹阳,其诗佳作甚多,杜牧曾有评价:“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详载唐代贡举制度及与此有关的遗闻逸事,内有张祜的逸事一则:
白乐天守杭,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元。时张祜、徐凝俱至,祜曰:“仆为解元宜矣。”凝曰:“君有何佳句?”祜曰:“甘露寺有‘日月光先到,江山势尽来’。金山寺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凝曰:“善矣。”
文中“白乐天”,即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庆初年(公元821年)任杭州刺史。“解元”,唐代科举制度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徐凝”,张祜的诗友。“仆”,古代男子谦称自己。
张祜所说的佳句,见其诗作《题润州甘露寺》《题润州金山寺》。之所以成为佳句,我的浅见是:语言自然平易,情景贴切生动,使人吟咏时浮想联翩。
中泠泉又称龙井
镇江中泠泉,俗称“第一泉”,誉称“天下第一泉”,古代又称龙井,见明代陈继儒《偃曝余谈》:
金山中泠泉,又曰龙井,“水经”品为第一,苏轼有中泠之句。石簰山北谓之北泠,中泠之外又有南泠,《润州类集》云:“江水至金山,分为三泠。”今寺中亦有三井,其水味各别,似三泠说也。
文中“水经品为第一”,见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
评茶专家刘伯刍品尝各地茶水,鉴定“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泠水第一。”“苏轼有中泠之句”,见苏轼《游金山寺》诗句:“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润州类集》”,北宋曾彦和撰。
前人笔记里往往有稀见资料,这则笔记对解说中泠泉景观的历史,较有参考价值。
陆游记述万岁楼
《镇江要览》:“晋王恭在万岁山(又名月华山)西北建芙蓉楼。”其实王恭还在该处西南建万岁楼,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有此记述:
京口子城西南有月观在城上,或云即“万岁楼”。京口人以为南唐时,节度使每登此楼西望金陵,高呼遥拜。其实非也,《京口记》云:晋王恭所作;唐孟浩然有万岁楼诗,见集中。
文中“月观”在元代“遗基尚存”,见《至顺镇江志·宫室》。“金陵”,南唐都城,今南京市。《京口记》,东晋刘损撰,原文“万岁楼,王恭所创。”“王恭”,东晋京口刺史。“万岁楼诗”,见镇江《诗苑英华》:孟浩然《登万岁楼》。
陆游曾任镇江府通判,热爱镇江之情,溢于言表,与诗友韩元吉唱和镇江风情,诗作汇编成《京口小诗集》,他记述京口万岁楼的见闻,既谈风物掌故,也纠时人误传,成为后人研究宋代镇江社会的史料和佐证。
秦始皇与句曲山
《镇江市旅游服务指南·茅山风景区》:“茅山原名句曲山,秦始皇还曾在句曲山北垂山埋入白璧一对。”此说,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有较详的记述: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游会稽(今浙江绍兴)还,登句曲山北垂山,埋白璧一双深七尺,李斯(丞相)篆刻文云:始皇圣德,平章江山,巡狩苍川,勒铭素(白)璧。
这则笔记虽寥寥数字,但故事情节却首尾毕具,可供茅山风景区解说词的参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