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家和:高级农艺师的水稻育种梦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9月5日上午,一个简单独特的授牌仪式在丹阳市开发区练湖的一个水稻育种基地举行,镇江市委老干部局将第6个市级“银发人才工作站”授予了杨家和和他的水稻育种服务团队。

杨家和现年65岁,丹阳市开发区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1978年,杨家和从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原练湖农场工作,后就读了南京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从此,他与水稻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农场工作期间,杨家和一直从事稻麦育种、栽培技术研究。曾担任过练湖农场种子试验站副站长,在农技推广方面,获得过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受国家派遣,他和其他8名水利农业专家赴非洲喀麦隆,承担北部加鲁阿市一个250公顷现代农业水稻生产项目建设,第一季亩产过千斤,第三季达1300斤,创造了该国的单产新纪录,受到了非洲时任总统表扬,《中国经济参考报》作了专门报道,该项目还获得了江苏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回国后,他又负责省农科院研究员许经川担纲的“特种稻开发中心”技术工作。

2015年,退休后的杨家和并没有停止心爱的水稻育种事业。当他得知国家鼓励个人开展科研和种植经营时,决定自办公司,继续水稻育种梦想。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公司顺利注册。2016年8月,江苏家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

公司成立之初,筹资金、建基地、引种质资源等一个又一个困难现实地摆在面前。面对困难,杨家和根据轻重缓急,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他首先从种田大户手里租了20亩优质农田,建了育种基地,又从原协作单位引进种源,并从朋友处借贷了资金。技术工作自己干,田间操作请零工。这种公司经营模式,独特而高效,大大节育了运营成本。尽管这样,一年也要投资20多万。通常情况下,一个水稻育种单位,年经常性费用要百万以上。随着公司的正常运营,日常事务越来越多,他忙不过来,就请练湖的老同事和在外工作的南农大毕业的儿子休息天回来帮工。

据了解,新品选育周期长,难度大,很不容易,一个新品种要通过审定,一般要经过4年,1年预试,2年区试,1年生产性试验。这些工作完成后,要申请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专家评审通过,再报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后,才能通过审定。

杨家和的公司运作目前没有国家补贴,也没有企业赞助,全靠自己筹集资金。这些年,他已投入200多万元。他说,育种平时没有收入,新品种育成后走向市场,才有收入,国家才会给予新品种补贴。育种产业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很不容易,但一旦新品种育成,单位效益、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3年来,杨家和建起了完整的工作体系,选育了500多份稳定的株系。今年承接了3个国家级水稻品种区试,7个省级品种区试,公司获得进入了省级水稻育种联合体。值得一提的是,由他自主培育的练605、练606两个水稻品种已进入省级区试,练608和练612进入联合体区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除了把自己的事业忙得热火朝天,杨家和还不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练湖片区稻麦种植户的义务技术员,无论是种田大户还是普通种植户,他都会有求必应,进农户到田头,踏现场察苗情,现场予以技术指导,当地农民都亲昵地称其为“杨教授”,深得大家尊重和好评。

杨家和说,与水稻结缘40年,让他对农业农村工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择一业,伴一生,也是他最大的心愿和初心。努力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他将发挥一己之长,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奔跑,在水稻育种事业上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陈夕方 周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