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支教课堂,充满收获的“心灵洗涤”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汽车驶过一大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纪王场中学的牌匾映入眼帘,学校不大,给人很清净的感觉。因为是在上课时间,只有零零散散几个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校园的空气里夹杂着夏天特有的闷热与蝉鸣。

“小马,你来啦!”亲切的话语声来自一位慈祥的中年人,他是学校主管这次支教的负责人——王成俊老师。成行之前,我就对这位坚守乡村学校35载的老教师充满了敬佩之意。

纪王场乡,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个初中升学率只有8%的地方。前来支教的大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寒暄和自我介绍后,大家便各自奔赴班级开始期待已久的教学。

因材施教,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致勃勃前来支教,没想到上手并不顺利。作为“海子计划”的英语志愿者老师,我负责的是初二(2)班的英语教学。按照学生的陈述,英语课程从七年级才开始比较正式地学习ABC以及音标等基础知识,并且效果不是很理想。更不用谈初中课本中复杂的语法以及海量的英语单词了,甚至有个别学生坚持认为英语字母仅有24个,让人哭笑不得。

如何让学生们快速填补基础的空白部分,成为老师们面前的“一座大山”。经过来自英语组“英美加中”4位老师的商谈,初步形成了“3个重点”的重要“思想理论”。

第一,一切以学生为重点。站在学生角度考虑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切忌不能变成个人表演秀。第二,以基础部分为重点,短时间内对标找差贯穿当前工作重点,补齐“短板”,刻不容缓。第三,以提升英语学习兴趣为重点,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放在了有解题“快感”的数学物理上,面对这一局面,思想教育加英语的实践运用成果展示会成了一剂“良药”,演讲比赛可谓第一味“药引”。

这种创新的做法一开始饱受质疑,口语这种孩子们似乎用不到的东西真的适合么?一开始的我,“压力山大”。

“同学,你上来做一个简单的presentation(演讲)吧?”

“……”

“同学???”

在开始的一周里,情况不容乐观。原来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直到英语课代表因为演讲获得了我特别安排的“最佳新秀奖”之后,同学们眼里才重新焕发出光彩。

原来英语还可以这么学?我于是趁热打铁,将听说读写合理分配为4个星期的主题,用亲身经历唤起孩子们对于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作用的认知以及兴趣。一些原本“开不了口”的学生,在1个月的努力后,勇敢地站在了全校汇报演出的舞台上,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惊艳了全校师生。课堂,从来不仅限于书本,孔夫子老先生的因材施教,莫过于此。

拓展教育,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努力

天气燥热,由于条件限制,每天上课老师学生们汗流浃背,洗澡变成大家期待已久的唯一消暑环节。由于贫穷,一些学生会节省在校洗澡的几块钱费用,在周末放学回家的时候去野湖洗澡,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溺水的风险。

王成俊老师一直强调,支教内容从来就不能只限于课本,素质拓展课一样需要提上日程。第一堂安全急救课,我义无反顾地躺在了瑜伽垫子上,当一只“小白鼠”,我忍了……只听我们医学专业的志愿者说:“人工呼吸是最常见的急救方法,下面我来演示一下。”我只觉得眼前一黑,咬紧牙关,为了孩子,我忍了……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上课形式不在少数,为了孩子们的明天,牺牲小我,成就大家!

在学校里与这些淳朴的农村孩子相处,与其说我是“老师”,不如说是“朋友”,上到天体观测,下到吐槽今天的食堂饭菜,大家坐在一起,无话不谈。

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镇江人,这次的支教刷新了我对于“农村”的概念,帮助孩子们的同时,对我个人也是一次充满收获的“心灵洗涤”。

“老师,您明年还来吗?”我一瞬间呆住了。明年?谁说得准呢,可是望着孩子们真切的眼神,实在不忍。“会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善心善果,孩子们有了你们的陪伴,人生一定会多几分面对风雨的勇气,谢谢你们大家。”最后致辞的王成俊老师,声音突然低沉了,支教的老师们脸上也闪过点点泪花,但都背过身去,努力给学生们一个温暖的鼓励和笑容。

是啊,支教结束了,可是孩子们的梦想伴随志愿者们的努力,还会一直前行。

原来,这不是离别,这是新的开始。

马一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