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镇江市自然资源情况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土地资源情况

根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3840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底(二调成果截止时间),全市土地具体分类为:农用地37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5.85%。其中耕地235.86万亩(未含可调整耕地42.22万亩),园地26.62万亩,林地36.39万亩,其他农用地1.72万亩。建设用地145.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5.27%。其中城市用地19.24万亩,建制镇用地32.01万亩,村庄用地52.46万亩,采矿用地10.08万亩,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78万亩,交通用地面积15.07万亩,水利设施用地11.93万亩。未利用地51.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88%。其中河流湖泊41.75万亩,滩涂7.17万亩,荒草地1.72万亩,其他土地0.54万亩。全市位于江南平原与丘陵山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一江横陈,连岗三面,土地资源禀赋不佳,耕地资源少、后备资源少。全市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3.4%,圩区、洲地占比19.5%,平原占比17.1%,是全省丘陵面积占比最大的地级市。按全市2014年底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耕地0.75亩,低于全省0.9亩的平均数和全国1.52亩的平均数。

矿产资源情况

全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矿种44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有32种,已开发利用的有25种。全市已发现矿床(点)231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0处,金属矿47处,非金属矿161处,能源及水气23处。金属矿有:铁、铜、钼、钨等;非金属矿有:石灰岩、白云岩、硅石、岩盐、膨润土、珍珠岩、建筑石料等,建材矿产为全省四大建材基地之一。

目前,全市共有矿山企业14家,砖瓦窑企业45家,开发利用矿种有12种,主要有砖瓦用黏土、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溶剂用灰岩、铜、铁等。从业人员为4800多人,年产矿石量1500多万吨,工业总产值7.2亿元。

地质环境情况

镇江市位于宁镇山脉中东段,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1.1%,是江南地区一座天然的山水城市,也是全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易发区。全市共有山体235座,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有26座山体,多由垂直节理发育的下蜀土覆盖,土体表面易于地表水渗透、软化,极易形成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局部有地面塌陷。全市地质灾害具有成群、成片、成带的分布特点,滑坡隐患面广量大,老城区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较大,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任务艰巨。

植树造林情况

近年来,全市立足实际、合理规划,见缝插绿、应栽尽栽,扎实抓好沿江防护林、绿色通道、丘陵岗地、村庄绿化、森林抚育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绿美乡村建设活动,深挖造林潜力,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截至一季度末,今年全市已完成成片造林6729亩,占年度计划的75%。自2014年我市创成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每年新造林面积均达到1万亩以上,沿江两岸造林绿化面积共达到2000亩以上,目前,全市林木覆盖面积达到137万亩。

湿地资源情况

镇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湿润气候区,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我市“十”字交叉,域内河流水库众多,具有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根据2009年全省湿地资源普查数据和2016年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基础数据校正结果,全市有湿地类型4类7型,湿地面积41799.93公顷(水稻田除外),占全市国土面积10.9%,其中自然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28733.21公顷,人工湿地13066.72公顷,自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60%以上。近年来,镇江市构建了由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多层级湿地保护体系,自然湿地保护率稳步上升。2011年-2018年,镇江市自然湿地保护率由17.7%提升至54%。

自然保护区情况

长江镇江段一直是白豚和长江江豚活动比较频繁的水域之一。依据2010年的科考数据,参考近几年的观察记录,镇江豚类保护区的核心区目前有江豚25头左右。江豚在镇江活动范围为扬中雷公咀到丹徒世业之间,镇江长江段有江豚30-35头。为了有效保护该江段豚类资源及其栖息地,1996年建立了“江苏镇江白豚保护站”,这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5个长江豚类监测站之一。2002年和2003年镇江市政府和江苏省政府先后批复同意建立“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设立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区正式成立。由于镇江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唯一的一个没有被开辟为长江主航道的长江干流保护区,是唯一一个符合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的优良栖息地,是连接镇江上下江段不同江豚群体间基因交流的重要生态走廊,对于维持长江下游江豚栖息地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是长江江豚一个难得的“避难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