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源 本报通讯员 衡佳佳
“过去这条河里到处是淤泥,夏天一热就发臭,现在经过疏浚整治,河宽了、水清了、环境美了,我们住着也舒心!”初夏的傍晚,句容市后白村村民徜徉在丰收河畔,水清树绿,芳香阵阵。因为整治成效显著,近来我市农村河道环境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河坡整洁、河面清洁,正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市河湖纵横,共有县级河道89条,总长度649千米;乡级河道968条,总长度2402千米;村庄河塘17666条(座),河塘(塘坝)总长度1792.55千米,水域总面积5.52万亩。2018年,我市通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统筹抓好乡村水环境治理各项工作、持续推进特色典型镇村建设等举措,全力提升乡村水环境,再塑水美江南、宜居家园。
“目前乡村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等问题,乡村水环境治理的困难重重。”市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我市把提升乡村水环境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再塑水美江南。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计疏浚县乡河道81条,完成土方291万立方米,整治村庄河塘688条(座),完成土方348万立方米。“水环境的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提升治理成效,才能让水美继续成为江南的名片。”
在丹徒区中心河西麓段,如今已是河水清清,两岸植被丰茂。该河段是西麓水库的主要泄洪通道。“未整治之前是黑臭河道,严重影响水库的泄洪能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8年9月起对河道的两侧进行整治,实施河道清淤、排污口整治、岸坡整理……“从前两边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没法下脚。整治之后河清了、路也好走了。”在乡村水体治理的过程中,河长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区、镇街道园区三级总河长140人,市、各市(区)、镇(街道、园区)、村四级河长1491人,实现了全市河湖库河长全覆盖。我市创新实施了部门负责人挂钩河长制度,协助河长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全市河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据了解,2018年以来,市水利、住建、环保、城管、农委等部门,以推进“生态河湖行动”为引领,结合“263”“116”“两口一源”等专项治理行动,统筹开展乡村水环境治理工作。重点包括: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及水质监测工作,在9个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试点开展种植业化肥农药监控,年度新增5000亩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已完成治理518家,去年1月-11月,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87.5%,水质达标率100%;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80%,水质达标率90%;好于年度目标12.5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抓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收运处置工作,按照《镇江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方案》,已有122个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快推进丹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协同处理项目实施,力争2019年底投入运行。
此外,我市继续开展“水美乡村”“美丽宜居镇村”“特色田园乡村”“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优秀村庄”“垃圾分类试点乡镇”“三化示范村”等特色亮点镇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水美乡镇”15个、“水美村庄”94个,其中2018年新增“水美村庄”17个;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42个,正式启动“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明确丹阳市吕城镇、句容市后白镇和丹徒区世业镇为全镇域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完成绿化造林“三化”(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示范片2个、示范村26个、示范单位200个。
提升乡村水环境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市将针对黑臭水体源头整治,以整治污水直排为重点,实施对生活污水排口的截流、改造,美化河道两岸环境,擦亮乡村“水美”名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