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杨子玉 杨晨萍
日前,走进华电句容发电厂厂区一侧,映入眼帘的是多台挖掘机开足马力开挖土方。较之以往的基建项目不同,这里展开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施工现场旁边的项目公示牌异常醒目——烟气综合治理工程节点计划。化水系统土建施工、设计联络会、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主烟道土建开工……时间节点标示着整个项目将在未来6个多月内完成。
紧锣密鼓、紧张快干的背后,呼应着全市燃煤电厂烟气综合治理的统一步调。打好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中央和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污染防治、烟气治理,缘何偏偏对准燃煤电厂?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根据此前环境统计数据和专家组分析,我市16%的PM2.5、18%的二氧化硫、38%的氮氧化物来源于燃煤发电企业。鉴于国家、全省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的决心和高压态势以及我市面临的严峻形势,组织全市燃煤发电企业开展实施烟气综合治理已是势在必行。
烟气如何治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去年8月,市发改、经信、环保部门负责人就带队赴燃煤电厂集聚的徐州考察,深入走访学习燃煤机组烟气综合治理经验。徐州市政府规定所有燃煤电厂烟气深度治理工程技术路径,采用必选技术和自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即必须实施烟气冷凝技术,自选烟气再热技术。
参与考察的技术专家介绍,烟气冷却技术是指脱硫后的净烟气进行降温冷却工艺,其目的是通过降低脱硫塔出口的烟气温度,来降低烟
气的含湿量,减少烟气中二次生产盐的夹带。主要的工艺路线,一种是采用出口烟道内增加净烟气冷却器进行冷凝。另一种是在循环喷淋管上安装浆液冷却器,即浆液冷凝相变技术。
烟气再热技术则是冷却后的烟气加热排放,通过对烟气的再次升温,烟气出烟囱后,在进入远低于烟气温度的环境中,烟气迅速降温,不会凝结出水雾,视觉上看不到白色烟羽,达到了“脱白”的效果。同时烟温的升高,提高了烟羽的抬升高度,扩大了污染物飘散范围,也降低了周边环境污染物的相对浓度。
目前,我市现有在建、在运燃煤发电、燃煤热电的企业共有11家,装机总容量8668MW。参照徐州做法,我市也采取必选加自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强制企业实施烟气冷却技术,鼓励企业实施烟气再热技术。
经与省环保部门多次沟通并得到认可,我市烟气综合治理可量化的标准也已发布。按照烟气冷却治理标准,冷凝后,烟囱出口烟温达不高于45℃,烟囱排放处烟气含湿量不高于9.5%。按照烟气再热治理标准,鼓励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烟气再热或其他方式,确保环境温度15℃以上时不见有色烟羽;环境温度15℃以下时烟囱排放处烟气温度不低于70℃。
烟气治理尽管雷厉风行,但不会实行简单的一刀切。市发改委能源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综合考虑到机组运行年限、投资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全市范围内的燃煤电厂烟气治理实行分类施策。正常生产经营的燃煤电厂,包括华电句容发电厂、江苏镇江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严格按照要求开展烟气深度治理工作。对于明确2020年之前关停的燃煤电厂,烟气排放则可暂不实施深度治理,但在关停前必须达超低排放标准。对于尚未明确2020年之前是否关停的燃煤电厂,相关项目建设存在不确定性,则由属地政府、市有关部门和企业主体加强会商,拿出具体意见。如果继续运行的,也须实施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和烟气综合治理工程。
燃煤机组烟气综合深度治理工程改造时间约需要3-6个月。待全市所有燃煤机组全面完成改造。届时市大气办将成立验收组,按照重点任务、治理内容、标准要求以及各地提供的整治项目清单,本着“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实时进行验收。
“我市能源结构总体偏煤、偏重,全市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总量很高,这一结构现状导致我市区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矛盾十分突出。”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按照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快实施烟气排放“脱白”工程,有利于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进而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有力提升镇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