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树说美丽家园林听生态故事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引 子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前不久,外媒报道,地球正在变绿,中国植树造林功不可没,对全球固碳具有重要作用。而镇江植树造林史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作为低碳试点城市,我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植树造林意义重大。

在植树节设立40周年之际,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深入全市各地,寻访植树造林背后的动人故事,带你领略美丽的生态家园,引导全市上下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中山纪念林塔

见证镇江植树文化

“总理遗训,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以免去水祸。”这是刻在北固山“中山纪念林塔”上的一段文字。北固山中山纪念林塔在我国植树造林史上意义重大,也见证了我市数十年来的植树文化。

在北固山公园内拾级而上,行走到中峰,就能看到中山纪念林塔的指示牌。顺着指示牌行走不到50米,一座白色石塔便矗立在眼前。行人三三两两走过,不时会驻足观看、讨论。

正方形的塔基三面刻着醒目的“总理遗训”,分别是“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以免去水祸”“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西面则为落款“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江苏省会造林运动委员会建”。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把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而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是为了纪念一贯重视和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史挥戈介绍,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孙中山先生曾亲自起草《上李鸿章书》,并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他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在孙中山先生的许多著作和讲演中,他一直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根据记载,1930年3月12日,省造林运动委员会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五周年组织千余人在当时的省会镇江植树造林,并在北固山中峰建了“中山纪念林塔”纪念。后来,塔曾毁于战火,1985年复建。

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林。史挥戈表示,为植树而建专门纪念塔在全国非常罕见,它是镇江人民大规模植树活动的历史见证。镇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历史文化名城,相较其他城市,我们有更加深厚的植树文化和情怀。

江堤上的防洪“长城”

防护林

长江防护林,是矗立在江堤之上的“防洪长城”。

3月7日,在扬中长江一桥下,久违的阳光透过薄雾,照耀在一排排树苗上。这些迎风挺立的瘦小身影,散发着勃勃生机。不远处的大树林里,几位工人正在忙碌,大树伴着伐木机的轰鸣声倒下。“这些都是20年以上的防护林,已经到了轮伐期,需要更新换代。”现场,附近村民老张边干活边说道,当年种这片树林的时候,他还参与其中。“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小树苗长成了大树,过去能防洪,现在成木材,一直在作贡献。”

“扬中拥有外滩近2万亩,长江防护林种植面积已达1万多亩,而且每年都保持更新。眼前这些树,就是近两年新栽种的,一亩地种42棵,全部是落羽杉。”扬中市林业站站长黄源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扬中就率先在外滩建起长江防护林。2013年,扬中市制定了为期5年的江堤两岸100米生态林建设任务。截至2018年,已建成生态林6482亩。“长江防护林既能防洪,还能净化空气。更特别的是,随着涨潮落潮,江堤上积累了很多微生物,形成了湿地环境,景色更美。现在的沿江堤坝不但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还是自行车和马拉松等赛事的优质比赛地点。”

从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我市共承建国家发改委、林业局下达的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6个,通过人工造林等技术手段,完成长江防护林造林面积6万余亩。2014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市每年新造林面积均达到1万亩以上,沿江两岸绿化造林面积共达到2000亩以上。今年,我市将计划新增沿江造林1200亩,继续做好长江防护林建设工作。

双拥林

鱼水情比绿海深

行驶在沪蓉高速镇江支线,道路两侧的“绿色长廊”随车一路延伸,令人赏心悦目。这是驻镇部队为第二故乡栽植的千亩“双拥林”,也是见证镇江军地军民鱼水深情的标志性工程。

8日下午,再次置身当年驻镇官兵挥锹植树的战场,全国拥军模范、时任市双拥办主任蒋建新依旧心潮澎湃。“镇江从2001年开始,陆续建设了很多双拥林,其中成片的、影响大的有3片,面积达3500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一片。”蒋建新回忆说,2001年2月至3月,驻镇9支部队的5000余名官兵,在沪蓉高速公路镇江支线两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植树大会战,共投入劳动日2万个,植树11万余株,占地1000亩,绵延11公里。

《镇江日报》2001年3月7日刊登的一组新闻照片,再现了当年植树会战的场景:镇江船艇学院广大官兵奋力挥锹扬锨、挖土刨坑,更有年轻战士赤膊上阵。“双拥林”沿线的干群自发赶到工地送茶送水。

“2001年天气特别热,也特别干燥,6、7月份时我们的部队每天4点多钟天还没亮,就组织官兵上来浇水。”蒋建新说,得益于驻镇部队的精心栽管,2002年10月移交时,树木成活率达到95%。

满山绿树更青翠

拓荒林

春意渐浓,又到了植树的季节。这些天,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村民余善成格外思念父亲——全国劳模余锁根。

有着“植树愚公”美誉的余锁根从1984年起,带领家人和乡亲凿山开石、担土挑水,硬是把王家山、方家山和张子谋山荒芜的山坡遍植了松树、杉树等生态林。他把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的奖励全部投入在植树上,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2015年9月,直到身患重病离世,余锁根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病好了,我还要种树!”

如今,余善成接替父亲成了这片山林的守护者,回忆起父亲生前点滴,他有些哽咽。余善成说,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个人承包山地,而戴庄村有着大量荒山野地。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村民承包荒山,植树绿化,可开荒种树是个苦差事,没什么人愿意干。父亲是生产队长,他二话没说接下了640亩荒山的承包绿化任务,扛着铁镐就上了山。

“山上没水,就一桶桶从山下挑水;石头太多,就硬生生把石头挖开。那些年,种树损坏的铁镐不知其数,用弯的钢钎都能装满一卡车。”在老余种下的山林里,余锁根老伴袁代清说,“树苗基本都是老余自购的,我和孩子会帮忙种树,我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绿色奖章。”

2008年,余锁根突发脑溢血,身体变得很虚弱,后来又患胃癌,需拄着拐杖才能站立,渐渐连话也说不清了。即使这样,他依然记挂着自己种的树。“隔三岔五,父亲会让我推着他去树林看看。”余善成说,“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父亲也没舍得砍一棵树。我守着林地,就像父亲还在身边!”

余善成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包裹,里面包着父亲的荣誉证书和集体合影。“这些都是父亲的宝贝,他的事业我要坚持下去,让满山绿树更加青翠!”

乡村巨变“助推器”

同心林

早春时节,沿着一条叫“春天路”的乡道逶迤前行,经过唐陵村、西冯村等苗木种植名村,我们来到了句容市茅山镇袁相村探访“同心林”。

袁相村也是一个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着苗木、“长”在树上的村庄。从2013年开始,在统战系统的帮助下,村里种下了1000多亩、4万多棵的榉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乡村有了“绿树银行”,村民们也摆脱了种粮“望天收”的窘境,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袁相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忙锦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同心林的规划和建设。他介绍说,2011年,市委统战部将袁相村作为镇江市统一战线“同心”工程实验区,后来统战部门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倡导捐助苗木,工商联等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2013年起一批批榉树苗在这里安家落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榉树特色村。几年实践下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可种树致富,目前村里近400户农民种植苗木,面积近5000亩。”

在村委会旁的一片“同心林”中,王忙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前村民种水稻,一年风调雨顺,挣到手的不过400-500元。“而我们这里岗坡地多,最适宜种树。一亩地可以种44棵榉树苗,如果养护得好,5年里直径一般能长到8-12厘米。而直径12厘米的榉树作为绿化树种,能卖到600元一棵,等长到直径15厘米能卖到1500元,20厘米以上则卖到4000-5000元了。去年,一亩地里一半的榉树卖掉,刨去成本,净赚7000-8000元不成问题。”

今年70岁的村民程小生是同心林的受益者之一,他家7亩地都种了榉树。他说“种树不用操什么心,一年只要施三四次肥,就算是天上下冰雹,我的树还是照样长!”而苗木大王华林林还承包了村外的树,每年销售近千万。

如今的袁相村,因为种好了致富树,村容村貌变化巨大,村民们感慨道:“我们家乡成了乡村游好去处,这多亏有了同心林!”

与孩子们共成长

亲子林

位于市区南徐大道北侧的黄鹤山,是开展植树绿化的好去处。山上,当年的小树苗已亭亭如盖,种下小树苗的孩童们渐渐长大了。由近千棵树形成的“亲子林”,承载着许多家庭难忘的记忆与梦想。

“我们一共组织来黄鹤山种过两次亲子林,第一次种的时候是2009年,我刚到妇联工作,2010年我们又种了一次。”近日,记者和市妇联宣传部副部长王军一起来到黄鹤山,寻访亲子林。登山的路上,王军感慨地指着两侧的茂密树林介绍,以前这山上都是灌木、杂草,现在都是树林了,“这些香樟、桂花全是当年活动种下的,现在长势都不错,我们这几年时不时会来看一看。”山上的许多香樟现在已经长成了大树,而10年前这些树还是小苗。

黄鹤山公园内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树刚种下去时不时会有孩子来看,现在树木长得都很不错,平时发现树木有问题他们会及时处理。当年,王军的儿子上幼儿园大班,他们父子俩曾在半山腰种下一棵桂花树。如今这棵桂花树早已长大,枝叶繁密,而他的儿子也成了一名高一学生。站在这棵有意义的亲子树旁,王军说,以前儿子常常惦记这棵树,他们父子俩也经常来看树,现在学业繁忙就来得少了。

除了亲子林,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市进行了大量“主题林”植树活动,如:市绿化委、市教委、团市委等多家单位在南山风景区内种植了一片“成人纪念林”,市绿化委和丹阳团市委在建山尚庄种植了“红领巾纪念林”……这样的植树造林活动大大增强了市民参与绿化美化家园的意识。

一场春天的“约会”

网友林

又是一年芳草绿。一年一度的网友公益植树活动如期而至,网友“冰爪哥”和他的“植树团”,也如约而来。今年已是他连续第9次赴这场“春天的约会”。

9年前,“冰爪哥”带领“快乐一家人”网友团队在金山网“开版”后,就开始了他和“亲们”的绿色之旅。网友的公益热情“势不可挡”,现在他领队的“快乐一家人”,已经发展到了近3000人的规模,全市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

“快乐一家人”是一支集结了众多户外活动爱好者的队伍,“镇江大小小的山,我们都爬遍了!”而每年的网友公益植树活动地点,大多选在这些地方,因此除了参与植绿,他们又是重要的“安保力量”,负责前期地形勘察、现场秩序维护。

“今年的活动安排在烈士陵园,上周,‘冰爪哥’组织了队员上山踩点,根据他们提供的‘技术数据’,我们在重点位置加强了力量。”活动组办方相关负责人张明说,多年来,因为这支队伍的默默付出,保障了每年大型网友植树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的关注点和镜头,可能更多地给了在植树的孩子和爱心人士。这些背影,同样让人感动。”

“约会”结束后,“冰爪哥”和队员们的绿色之旅还在继续,“我们选了几名对种植有点研究的队员留下来‘巡山’,对没种好的、没到位的,做点‘善后工作’,保证新苗的成活率!”

黄鹤山公园、宝塔山下、磨笄山旁……成片的“网友林”已经褪去枯黄,枝头新绿萌动。“冰爪哥”和他的“亲们”,穿梭在林间,踩点、巡山,如此静谧,不着痕迹,又如此坚定。

中日友谊传佳话

漫山梅樱树

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初春的宝塔山公园春色醉人。

“今年梅花的花期比往年长一些,等过些时候,樱花就要开了。”宝塔山公园办公室主任周喜英每天手机不离手,走到哪儿拍到哪儿,“随手一拍都是景,每天都有不同的美,现在也是公园最美的季节。”

友谊广场上,矗立着“中日友谊梅樱园”的大石刻。当年这个叫鼎石山的地方,一株株梅樱树的种植,见证着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

1984年,我市与日本津市缔结了第一对友好城市关系,并以此契机与日本多个城市开展了友好交往。“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友好交往基地和项目。”周喜英介绍,植树造林,不仅可以促进双方友谊发展,更是绿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之举。1993年4月7日,由中日双方共同出资营建的中日友谊梅樱园开园仪式暨首届植树活动在鼎石山举行。首届植树活动共种植樱花700株、梅花200株。自此,此地正式命名为宝塔山公园,又名中日友谊梅樱园,开始了规划性建设。

漫步宝塔山公园,“日本仓敷市植树纪念”“日本厚木市植树纪念”等多个石刻,印证着友谊园的成长。周喜英介绍,当年,我市与日本津市、东京、津山市、厚木市、柴田町等多个城市友好往来,后来,还与澳大利亚等国的城市持续友好交流,种植友谊树。迄今,园内种植的梅花和樱花已近5000株。“这里,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赏花休闲的好地方,也成就了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记者感言

一木为树

众木成林

华 翔

阳春三月,新绿初绽,又到一年植树造林时。古城大地处处透出勃勃生机。

曾经,我们爱树。古往今来,有多少名篇佳作说树。爱树,其实因为人肖树,所谓“成材”与“成才”也,亦因为,爱树、说树、写树,其实都是对生命的礼赞。譬如绝壁上的黄山松,造就一个自然的传奇、生存的绝唱;再有沙漠深处的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所以有“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更不用说,树的百态风姿点亮了我们生活的四季,枝叶果实滋养了多少生命,还给了许多生灵一个生息繁衍的家。所以,即使树不需要言说,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站立,但我们还是依然给多少树、多少古树名木赋予了传说典故、文化内涵。就像今天我们列出的镇江知名古树“琅琊榜”。

如今,我们依然爱树,但我们更喜林。因为,独木难支,众木成林。就像句容戴庄的“拓荒林”,有余锁根、余善成父子接力,然后荒山终青翠;还有沪蓉高速镇江支线的“双拥林”,植树会战时出动了驻镇9支部队的5000余名官兵,始有今日高速路旁的绿色长廊;再有句容袁相的“同心林”,民主党派人士与当地农民同心造林,方让乡村有了“绿树银行”……同样,人肖树,族似林。一木可为树,众木方成林,又岂是只在植树造林这一刻。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莫不如是。

夏日荫浓处,前人树木始。2016年4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曾:“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2月13日,中国日报网报道《地球正在变绿!外媒:中国植树造林功不可没》。在全球变绿的美丽征程中,也有着我们镇江人接续奋斗的一份功劳。

又到一年春起时,一起去植树造林吧!

镇江知名古树“琅琊榜”

与镇江这座有着3000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相得益彰的,是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古树名木。2017年市住建局组织相关单位普查发现,市区共有古树名木288株,新增古树名木后续资源44株,不少古树名木被赋予了传说、典故等历史文化内涵。

NO.1

华山古银杏(编号0276)

树龄1516年,位于新区姚桥镇华山村华山四组,镇江树龄最长的银杏树。传说此树是张天师亲手所植,与张王庙同龄,成为“镇村之宝”。这棵树一直被村民们视为“神树”,寄托了村民们的美好愿望。

NO.2

坞庄古银杏(编号0333)

树龄1076年,位于丹徒区上党镇古洞坞庄村。它生长在普通人家的院落旁,村上的人都说先有银杏树,再有坞庄村。2008年因台风严重倾斜,经过抢救和保护,目前仍枝繁叶茂。

NO.3

千年紫薇(编号0188)

树龄1016年,位于南山文苑景区。紫薇花是我国传统名贵花木,素来通灵,且有“四德”:皮薄知羞,比人还有灵性,民间又称“痒痒树”;浸润山之灵气,生命力强,代表健康长寿;花期百日,生长旺盛,有兴旺发达之意;花冠紫色,绚烂多姿,寓意紫气东来,为祥瑞之兆。为文苑镇苑三绝之一。

NO.4

青山古银杏,树龄近千年

位于句容市边城镇青山村。青山村民俗,要让孩子拜古树为干亲,祈祷孩子能够借寿健康成长。近年濒临死亡,句容市投入几十万元加以保护,2017年其堆放于墙角的断枝发芽长出新叶。

NO.5

焦山古银杏(编号0004)

树龄826年,位于焦山天王殿东侧,御碑亭西。寄生着榆树、梧桐、棕竹、石蕨等四五种植物,堪称焦山古银杏树上寄生植物最多的一株。

NO.6

百年牡丹(编号0087)

树龄136年,位于南山文苑学林轩内院。辛亥革命成功时,该牡丹花开满枝,轰动当时,传为佳话。2001年11月南山修建文苑景区时,市民蒋克绍欣然将此花捐赠。现为文苑镇苑三绝之一。

总策划:

王红卫

刘兰明

策划:

王景曙

王鹏程

梁和峰

石小刚

钱华明

高新

文字、图片:

方良龙

王露

周迎

曹源

栾继业

司马珂

朱婕

曾海蓉

编辑:

吴斌

版式:

方舒

校对:

汪玲

田正军

友情支持:

许强

洪刚俊

王池

杨涛

高永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