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优化空间布局严保生态环境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镇江依江而建,八个行政区块都与长江相连,拥有270公里自然岸线,沿江地带汇聚了全市70%的经济总量、80%的外资项目,历史、文化和城市经济与长江血脉相融。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发挥好国土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保护、保障和调控职能,积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助推全市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合理布局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

市国土资源局编制完成《镇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镇江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把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大部分非建设用地划入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严控该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强化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规划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规划在保护、保障中统筹调控作用。与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衔接,划定镇江市长江湿地保护范围和生态保护红线,将全市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四大区域,并逐一落实到镇、街道,尤其对沿江区域多“留白”“留绿”,全市划定受保护区域由原省生态红线确定的18.8%提高到22.3%。按照“山水花园城市”定位,着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用地空间格局(一主:即镇江市中心城区及东西两翼;三副:即丹阳市区、句容市区、扬中市区三个次中心城市;多点:即其他建制镇区、工业集中区和产业集聚区;网络化:以城区、重点城镇、工业集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节点,依托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规划期内安排7.94万亩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用于保障城镇发展,另外安排7万亩流量指标用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严格保护长江经济带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市国土资源局落实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制订保护激励举措,持续释放耕地保护“责任+激励、行政+市场”的机制效应,加快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落实耕地保有量227.6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85.13万亩。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搞大开发,对于重大项目确实无法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严格论证,按照法定程序报国家批准。建成“慧眼守土”动态智能监管系统,对全市用地情况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管。以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推进存量违法用地整改和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为契机,大力推进违法用地整改。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存量违法用地共整改到位355宗1.84万亩。其中,对被中央督察组检查发现的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内破坏江滩湿地、违规建设等问题,市国土资源局加大力度排查核实保护区内所有违法用地行为,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督促整改到位。目前,保护区内农业种植、渔业养殖的人为设施已全部拆除,违法开垦湿地行为已全面整改到位;网上世界游乐场违法用地2.2亩,大江风云影视基地违法用地405亩,市国土资源局均已立案查处,地上建筑已全部通过拆除整改到位。

大力整治长江经济带山体资源

镇江市共有山体资源235座,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4%,曾是江苏建筑石料资源供应基地,山体资源破坏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需要整治宕口面积高达5487亩,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该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围绕打造生态国土,科学编制出台了《镇江市地质环境保护办法》《镇江市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划分》《镇江市主城区山体保护利用规划纲要》《镇江市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规划》《镇江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等规划方案,正在牵头起草《镇江市山体保护条例》,拟于2019年6月发布,是全省第一家以立法形式对山体资源进行特殊保护。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目前,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中盐镇江盐化有限责任公司荣炳盐矿、江苏船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3家顺利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建设验收;句容市仙人桥矿业有限公司仙人桥铜矿、句容市宝源矿业有限公司石砀山铜矿、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石榴园采石场3家公司被评选为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落实全市“青山绿水”行动方案,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99处废弃矿山宕口的整治,治理面积达23785.19亩,投入治理投资达到13.18亿元,主城区26座山体被改造成开放式公园。其中,长江沿线的合山,经过4年的科学治理,总投资约3亿元,彻底消除了周边的滑坡安全隐患,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形成了面积达100亩的开放式公园,供市民健身、娱乐、游玩,提升了城市生态形象。

精准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市国土资源局发挥国土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调控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优先安排沿江高速公路、苏南运河镇江段航道、沪宁城际轨道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确保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相协调。2015-2020年全市共安排1.06万亩新增交通水利用地用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市发改、经信、商务、科技、规划等部门精准对接,超前谋划,对于确需开发的优质项目,实施重保优供、分级保障,对长江经济带能源、交通、水利、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用地,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介入、现场指导、重点跟进。推进土地差别化供应,严格执行限制类、禁止类供地目录,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用地,鼓励支持新兴产业、旅游业等用地。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严格实行建设用地和强度双控,全面深化节地增效,通过“退低进高”“腾笼换鸟”、载体创新、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亩均投资、亩均销售、亩均税收,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曾经地处长江沿岸的江南化工,围绕既为长江大保护让路,又为化学工业发展找出路,通过异地搬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目前日益严峻的安全环保形势下,2018年1-11月份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利润总额4.4亿元。

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正确把握“五个关系”的指示精神,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严格保护耕地,全面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国土生态功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推进自然资源综合管控。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严把建设项目用地准入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过剩产能用地。

三是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积极做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复垦利用,加快消化批而未供用地,坚持走出一条存量挖潜、内涵提升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按照绿色发展、预防为主、权责对应、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格保护耕地、林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自然资源。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五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不见面”审批、“3550”改革,不断优化受理流程,减少办件环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

(郭图轩 王彦冰 张凤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