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石水
读《史记·宋世家》《郑世家》,看到一个历史典故“羊斟惭羹”,说的是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主帅华元统军迎战。两军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置锅宰羊,犒劳将士。忙乱中华元忘了给他的马车车夫羊斟分一杯羊羹,羊斟因此怀恨在心。“将战,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交战之时,羊斟说,分发羊羹的事你说了算,驾驭战车的事,我说了算。说完,他马鞭一甩,故意把战车赶到了郑军阵地。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轻易就被郑军活捉了。宋军失掉了主帅,惨遭失败。因为少分了一杯羊羹,得罪了一个小人;得罪了一个小人,引发了一次背叛;引发了一次背叛,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了一场战争,亡掉了一个国家。
史学家把它作为典型事例写入史册,评价其是“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以私害公,把一杯羊羹看得比国家还重要,羊斟真是应遗臭万年。
无独有偶,后读《战国策》,又看到了一个分羊羹的历史故事。中山国的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煮了一大锅羊汤,国君把羊羹分赐到各位臣工的碗里。不料,人多羹少,分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羹没有了。司马子期感到非常没有面子,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中有意出他的丑。一气之下,司马子期愤然出走,投奔楚国,巧辞游说,促动楚国出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国力弱小,顷刻间被楚国灭国。中山国君仓皇出逃,逃亡途中,有两个人一直跟在他身后,国君回头问这两人:“你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饥饿将亡,您赐了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教育我们: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死。所以我们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国君感慨万分,仰天长叹说:“与不期众小,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得士二人。”于是,历史上又多了一个成语:“司马怒羹”,寓意等同羊斟惭羹。
最近,重新品味这两杯羊羹的历史故事,再读《左传·宣公二年》以及后世史学家、文学家的文章,仔细咀嚼羊斟惭羹的释义,觉得羊斟、司马子期以私害公当然可恶可恨,但华元和中山国君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惭羹”不应仅仅是羊斟。《左传》《战国策》和《史记》专门记述这两杯羊羹,应是想给后人更多的启迪。
华元统兵出征,战前为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杀羊犒劳将士,实属正常,但自己的马车车夫因为没有能喝到一杯羊汤,竟然把自己的主帅送入敌营,这就十分不正常。尽管史书中对华元和羊斟都没有很多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华元和“羊斟们”心不凝力不聚。统率全军,关键是要让全军将士上下一条心、里外一股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民族为国家敢于抛头颅洒热血。战前动员,阵前激励,主帅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是为了激发每一个将士的民族情国家心,让每一个人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看看羊斟的举动,就可以肯定这支队伍的兵卒思想没有统一,为国捐躯的斗志没有形成,否则,绝不会因为一杯羊羮,导致军败国亡。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观念和军心标准去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我们现在品读这个典故,应该引出这样的借鉴。悠悠万事,思想为先。党中央从娃娃抓起,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抓准了关键。
有研究历史的人认为,华元并不是无意中忘记分给羊斟羊汤的,而是认为一个驾马车的打仗中起不了多大作用,羊肉汤要分给作用大的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一般是四匹马,三个人,一个战士手持长矛近距离杀敌,一个弓箭手远距离射杀敌人,再加上一个驾车车夫。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推想开来,这种观点也不无可能。堂堂一个国家军队的主帅,是不会连个羊肉汤都分不好的。然而,果真如此,就是统军者、当政者的大忌。小到一个阵营,大到一支队伍,每个岗位都要有人干,千千万万个小部件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部高速运转的大机器。岗位可以不同,地位都是一样的。阵营不能有贵贱之分。长矛手弓箭手作用大,可驾马车的车夫却能让华元活活地被郑军生擒,一个国家的命都被这马车车夫给葬送了。想想我们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如果不是每一个红军将士人人平等,为了革命理想一样地吃草根啃树皮,这支队伍能过草地翻雪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播种机吗?
“与不期众小,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中山国君逃亡途中的感悟,应该成为“惭羹者”们惭愧地一个重要内容。刘向、左丘明、司马迁在自己的著作中都记述这两杯羊羹,我感到确实是在提醒当政者、管理者:对民众、对部属,务必不能伤其心。羊斟也好、司马子期也好,他们之所以会做出那样伤天害理的举动,从心理角度分析,因为他们的心被深深伤害了。千军万马面前,人人能喝到羊汤,唯独没有我的份;满朝文武个个吃喝得面上发光,独独没有我一杯,羊斟、司马子期丢尽了面子,伤透了心。你对我这样,不要怪我对你那样,所以才会因一杯羊羹而失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