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建锋
艾芜原名汤道耕,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特别而重要的作家,他1904年出生于四川新都,1921年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节点是在1925年的夏天,为逃避包办婚姻,他离家南行,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朝夕相处。再后来,他在缅甸仰光病倒街头,被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收留。1930年冬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1931年春被押送回国,途经香港、厦门到达上海。
这样他乡异国的漂泊对艾芜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许多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与他的漂泊经历明显相关,不少评论文章也直接称其为“流浪文豪”。回到上海的艾芜遇到了成都一师的同窗好友杨朝熙(即沙汀),两人联名给鲁迅先生写信,请教有关小说题材问题,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回信。1932年底,艾芜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此后便一直从事文学创作。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艾芜先后创作出版过二三十部作品,涉及小说、散文、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这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南行记》,最早于1935年12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内有8个短篇小说及一篇序言,入列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一集,同列有茅盾、鲁迅、巴金、沈从文、郑振铎、曹禺等诸多名家作品16种。《南行记》是艾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南行记》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多次出版,但版本与前大异,1963年11月作家出版社版《南行记》就“包括二十三个短篇和一个中篇”,前书中的序言和8个短篇均在其中,其余也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所写同类作品重行编选整理”。1964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南行记续编》,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作者重返西南边疆”所创作的小说,共12篇,另加一篇序言。此两版装帧风格统一,均有精简装,尤其值得一提是两书内均有多幅插图,出自吴冠中、蒋正鸿、袁运甫、姚有多等名家,封面画均为柳成荫。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先后出版《南行记》和《南行记续编》,亦标一版一印,实与作家出版社版无异。顺言一句,1983年5月,艾芜又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南行记新编》。
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曾经流浪天涯的文豪再次获得新生,热情拥抱真诚书写着新的时代,根据新的社会时代需要,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先后创作出版了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等各类作品多部,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达到爆发状态。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艾芜短篇小说集》,收入作者1931年至1948年所写的作品。1954年7月,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艾芜短篇小说《新的家》,薄薄一册,为语文补充读物,此文作者的笔触就开始书写工人了,封面画是赶着马车奔向工厂。195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以《新的家》为名为艾芜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新的家》《夜归》《雨》三个短篇,为文学小丛书之一,封面设计风格统一,上方大半为绿底反白小碎花。
1958年和1959年两年,艾芜出版了大量作品。1958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艾芜中篇小说集》,收入作者1935-1948年间所写7部小说。同月,艾芜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夜归》,封面画是一个背影凝望一辆马车攀爬雪地的情景。同年11月,艾芜又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散文特写集《初春时节》,收入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散文、特写共21篇,热情书写着工人、船长、航标员等群众的新生活。195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艾芜选集》,此书也是阅读艾芜的重要选本。是年6月,艾芜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欧行记》,作者先后访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后写下的所见所闻,既有这些国家工农业生产的情况,也有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还有湖光山色,可归游记一类。同年10月,艾芜又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评论集《浪花集》,收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文艺杂论及政论文章,共37篇,另有一篇《后记》,封面以作者手稿作为背景衬底的设计,书卷气浓郁,意蕴悠远。
当然,要谈艾芜在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上最大的收获,自然当是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百炼成钢》,作家出版社,所见最早为1958年4月一版一印,首印45000册,亦见标5月和7月首印的,首印数均标10万。为写好这部小说,艾芜曾在鞍钢体验生活16个月,数易其稿,以1950年代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以炼钢厂平炉车间9号炉工人争搞快速炼钢为中心线索,表现新中国工人在革命熔炉里经受冶炼,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历程,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生动的工人形象,出色地描写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少有的工业风景和空间,是新中国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这部长篇小说最早于1957年7月和9月,在《收获》杂志创刊号和第二期连载发表,出版单行本后,很快《文艺报》组织召开了“钢铁工人座谈《百炼成钢》”的会议,该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编印发行了《〈百炼成钢〉评介》,收入评论文章13篇。另外,焦菊隐、于是之等画家艺术家还将《百炼成钢》改编为十一场次的话剧,焦菊隐担任导演,组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师生排练,于1959年2月开始在首都剧场连续上演20天,影响极大。
改革开放新时期,艾芜先生仍然笔耕不辍,先后又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天的雾》《风波》等,1992年辞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