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芳
“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老家庭院里的栀子花又开了,朵朵洁白晶莹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枝头,清风徐来,花枝摇曳,幽香扑鼻,沁人心脾。
栀子是一种诗意的树,夏季开花,枝叶繁茂,花形美丽,香气浓烈,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花卉。它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提到过它“鲜支黄砺”。司马迁的《史记》中亦记载:“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因为它的六瓣大花朵形似酒杯,古人称酒杯为“卮”,于是加“木”,故得栀子之名。
栀子叶片翠绿光亮,花色洁净素雅、馨香弥漫,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为之动情。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观赏栀子花时,就被其色、香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作了一首《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夸赞它比“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还美:“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清新淡雅的栀子花在青翠欲滴的绿叶间竞相开放,花白如雪,宛若一位身着绿色罗裙、头戴白色花环的清纯少女,煞是动人。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杜甫的这首《江头四咏·栀子》抒发了他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栀子比起其他植物来,确实少见。栀子可以提取黄色染料,又可以入药,理气治病。果实经霜变红,枝叶遇雨露而显青翠。喜傍江水生长,舍此之外,更无他物可移情。诗人对栀子花独树一帜的超然品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唐代诗人王建在《雨过山村》中写道:“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好一个栀子花飘香的山村!田家少闲月,忙碌的村姑们将一朵朵莹白的栀子花斜插于发髻上,笑声中冒雨与蚕儿轻语。一个“闲”字把山村栀子花和看栀子花开的乐趣写得妙趣横生,意境优美,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栀子树易种活,北宋的梅尧臣在自家栽种栀子时赋诗一首:“举世多植梨,而我学种栀。颜色固不别,良苦诚异宜。团团绿阶侧,岂畏秋风吹。同心谁可赠,为咏昔人诗。”栀子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夏至才绽放,含苞期愈长,馥郁愈久远。宋代诗人杨万里则这样描述栀子花:“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此诗高度概括了栀子花的生态、花期、色泽及芳烈溢远的品性。
栀子袭人的芳香,晶莹的花瓣,让明代诗人陈淳赞不绝口,夸它是“竹篱新洁度浓香,香处盈盈雪色妆。知是异方天竺种,能来诗社搅新肠”。明代大画家沈周《栀子花诗》云:“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将栀子花雪铸冰雕、馨香高洁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夜晚新月初上的时刻,清风轻拂,花影婆娑,栀子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像一汪泉水悄悄流淌进诗人的画室,使人甚感心情愉悦。
“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这首诗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咏栀子花》,在历代咏栀子诗里很有名。身为帝王的诗人以生花之妙笔,形象地描绘了水边的栀子花惹人喜爱,悄悄地舒展开白色的小花瓣,与水中倒影互相增色,远远望去,宛如轻霜裹叶,泛着淡淡的白光,又如同团团白雪压在枝头,使人在炎炎盛夏顿觉暑气尽消,惬意无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