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道之道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滴石水

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期间五六十年时间,华夏大地四分五裂,地方割据势力列士封疆,今天你登台,明天他登基,互相吞并,征战不断。就在这样一个极度混乱的时期,冯道却历经五代十国,始终位列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十朝元老”。在这个充满残杀戾气、虎狼迭出的五代朝堂上,冯道何以能朝朝得幸、立世不倒?从古至今,探究之文汗牛充栋,各种评议都有,有的认为冯道鲜廉寡耻,有奶便是娘,是个十足的奸臣;有的认为他见风使舵、手腕高超,为保相位,不择手段;有的认为他两面三刀,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还有的认为是老天眷顾,让他逢凶化吉。当然,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冯道善观大势,顺势而为;谦逊善藏,不与人争;才智过人,处世稳当……最近,细读《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读通鉴论》等史书,反复比较史料史实,搜阅关于冯道的大量评议,感到对这个特殊人物的旷久纷争,大都是从君臣之义分析的,也就是说,大都是评议作为十代宰相、三公、三师的冯道,在朝政中的是是非非。而我则认为,看待冯道还应把视野放开,既要看朝上也要看朝野;既要从君王的层面看冯道,又要从黎民的角度评冯道。冯道之道,仅从君臣角度分析,似乎是诡道,而如果从百姓的角度分析,冯道之道,很有道道。

依违两可保苍生

最受史家诟病的,是冯道“朝为仇敌,暮为君臣。”史实也的确如此。从公元911年刘守光建立大燕政权开始,到冯道73岁病故,40多年中,冯道侍奉过十二位皇帝。起初是被征召、被举荐,后面大多是谁有能力抢夺帝位就认谁,不管是继位、窃取、谋反还是入侵。正因为冯道侍多君如荡妇,名家史家直接予以鞭挞。欧阳修说他“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说他“易面变辞,曾无愧怍。”从忠君的角度,这些著名的大家这样评论他不是妄议。不过,如果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或许是另一回事。

史书中佐证冯道厚颜无耻、大奸不忠,比较突出的有三个典型事例。一是潞王李从珂谋反,愍帝李从厚出逃,冯道率文武百官迎接潞王,拥其为帝。二是石敬瑭灭后唐,冯道率文武百官开城投降。三是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灭后晋,作为汉人的冯道阿谀奉承,卑躬屈膝。跳出历史局限,客观分析这三个典型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冯道为何软骨如此,依违两可。潞王举兵,愍帝带领部分兵将逃离皇城。冯道想的是,先王已经不敌叛军,大势所趋,只能顺势而为,如果不拥立新君,势必造成大规模的杀戮,千万百姓流离失所。后唐末期,朝政纷乱,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久谋帝位,杀死逃亡中的愍帝,联合契丹,势力威猛,后唐灭亡不可阻挡,冯道不开城门投降,结果只能是肆杀无度,血流成河。耶律德光灭后晋,契丹兵锋正盛,志得意满的耶律德光傲慢地问冯道:“你看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清楚,民族危亡,灾难深重,耶律德光这是告诉自己:天下的百姓我想杀谁就杀谁,你能把我怎么样。冯道说:“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史官据此说冯道厚颜无耻,是地道的“奴才”。但此时胡人南下,杀人屠城,无恶不作,中原百姓白骨于野,千里无鸡犬。冯道用阿谀奉承保住无数百姓性命,以一人之骂名救茫然之苍生,难道其用心还不良苦?“人皆以契丹不至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力也。”(《新五代史》)

忠君爱国是为臣之道。但五代时期哪个君值得忠?还真是无法说明白。如果只重自己的宁死不屈之节,只忠某个君主而大义凛然,不把天下百姓的身家性命放在眼里,这样的忠君爱国,无疑是为自己沽名钓誉。置血流成河、山河破碎于不顾,忠则伪忠,爱亦伪爱。黄宗羲说:“我之出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冯道正是秉着这样的理念,游走于五代的刀尖上。明代李贽认为: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焚书一卷五)这个评价我感到更符合五代时冯道处世的现实。

忍辱负重安百姓

冯道在历事五代十国的过程中,一直骂名随身。当时潞王造反,冯道拥其为帝,朝廷中不少大臣认为先王还在就投新主,骂冯道不知羞耻。石敬瑭派冯道出使契丹,契丹皇帝想收冯道为己用,冯道一句“晋与契丹是父子国,我在哪里都一样”。被人骂其为“奴才的奴才”。朝中大臣骂他,文豪史家骂他,平民百姓中也有人骂他。而正是他对百姓谩骂的处置,更能看清他的真实想法。史载,有一次,有个百姓因事在他的宰相府门前,破口大骂,骂声惊动街坊,人皆窃窃私语,宰相府里的人一次次来报告,冯道假装听不见。后来,他对左右说:“此必醉耳。”命手下把骂街的人请进宰相府,“开尊设食”,没有丝毫生气之状。左右惊讶,冯道笑笑了之。又有一次,有个人在汴京城里卖驴,在驴的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冯道”两字。左右报告给他,他笑笑说:“天下同名姓人有何限,但虑失驴访主,又何怪哉!”其实,冯道清楚,生灵涂炭的百姓,自己不可能一一救之。而自己身为宰相、三公,朝廷里的骂声不可能不传之坊间,坊间冤屈又不可能不骂朝臣,骂只能任其骂了。百姓受了那么多苦,遭了那么多殃,骂都不能让他们骂吗?

缓急相济救黎民

冯道依违两可保苍生,还可以从他一生中千方百计救民之难得到佐证。不管是平常时期还是危急时刻,百姓有难,冯道总是千方百计缓急相济。史载,梁晋争霸时,冯道随军出征,与将士们住在茅草屋里,连床席都没有。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军中诸将掠夺美女,都送给他,他虽“不能却”,但都把她们安排在别室藏起来,然后“访其主而还之”。在常山时,他自己已沦为俘虏,但“见有中国士女为契丹所俘者,出橐装以赎之,皆寄于高尼精舍,后相次访其家以归之”。冯道在景城守父孝时,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亲自耕田砍柴。乡里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的,他会在夜里偷偷地去为其耕种。主人知情后上门致谢,他却认为这没什么值得感谢的地方……

冯道生活在五代时期,绝不可能是个完人。历史上许多名家大家对他的评议断论,一定都是有依据有道理的。我如此赘言,也不是要把冯道说成圣人,只是感到,人生活的时代是无法选择的,但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无论在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都应该有良知,都应该为黎民苍生着想,尽己之力,为民谋利。可能正因为冯道将保护苍生和保全自身融为一体,走出了他自己的冯道之道,薛居正监修《旧五代史》,才为其列传。欧阳修编《新五代史》,在序中批评冯道,可还是将其列传,个中原因是否也是觉得冯道之道有可取之处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