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黄酒源远流长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恒顺黄酒车间位于镇江市大西路408号,车间的10多间酒库里,储存了5000坛共计120吨左右的恒顺“百花酒”,库存时间在40年以上。2002年9月12日,为了配合政府实施的旧城改造,这批陈年老酒被转运到了位于荣炳的恒顺酒业公司。

封存长达40年的恒顺“百花酒”,究竟会是啥模样、啥滋味?一批又一批记者闻风而动,蜂拥而至。长筒短炮,捕光逐影,偌大的库房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位老师傅打开了酒坛盖,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观其色,暗里透红,红里透亮;品其味,醇厚清冽,余韵悠长,恰似玉露琼浆,历久弥香。恒顺“百花酒”,果然名不虚传!

清光绪年间所修《丹徒县志》卷十八“物产”云:“今土人以江水造酒,黄者为百花,黑者为墨露。”可见“百花酒”乃是黄酒。从晚清开始,恒顺“百花酒”即驰名四海,是“黄酒家族”里颇享盛名的一种。

黄酒属于酿造酒,与葡萄酒、啤酒并称“世界三大酿造酒”。长期以来,黄酒的地位和功效明显被大众低估了。大家熟知的白酒属于蒸馏酒。白酒的出现,伴随着蒸馏技术的发展。至于白酒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始于汉代,有人认为始于唐代,也有人认为始于宋代。不管白酒出现在何朝何代,在白酒尚未问世之前,人们在酒宴之间推杯换盏的都是黄酒,这是不争的事实。

黄酒是用谷物做原料,用麦曲或小曲作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为主;在南方则普遍用稻米,尤其是以糯米为主。

因此,有专家认为,在古代“黄酒”和“米酒”实乃一脉相承。

黄酒的出现,至迟在夏朝,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孟子·离娄下》云“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尚书·五子之歌》言太康“甘酒嗜音,峻宇雕墙”。由此可见,早期黄酒又被称为“旨酒”或是“甘酒”。《史记正义》注引《太公六韬》,云“纣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可知当时酿酒作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先秦典籍里,时见“酎”“醽”等带有“酉”字旁的字,指的都是黄酒。只不过,当时的黄酒主要由稻米酿制而成,是典型的米酒,和现代意义上的黄酒有较大区别。

秦汉时期,酿酒工艺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的酒类名称更多更杂。按原料命名,有稻酒、黍酒、秫酒;按酿造时间命名,有春酒、冬酒;按酿酒形态命名,有浊酒、清酒。到了六朝时期,酿酒工艺得到进一步革新。酿酒师酿酒时,开始将食用谷物与酿酒谷物分开使用,并选用黏性较大、出酒率较高的糯米为原料,使酒度有了大幅的提升,同时在酿酒过程中开始使用桃花、梨花、甘蔗等多样化原料。

唐宋两朝是中国黄酒真正的技术变革时期,所酿的黄酒在色泽方面已非常接近现代黄酒的外观,风味百倍胜于前朝,度数也逐渐提高到了6-8度,标志着黄酒酿制趋于成熟。到了明代,黄酒酿制工艺已达到顶峰。

在江南一带,产妇坐月子期间,素来有饮用黄酒的习俗。

根据医书记载,黄酒能“通血脉,厚肠胃,散风寒”,又能“通行十二经脉”。产妇喝黄酒不仅能避风寒,预防产后关节痛等病症,而且因黄酒具有通经活血、温补脾胃的功效,故对乳汁分泌有促进作用。此外,黄酒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饮用黄酒有利于美容,抗衰老。黄酒的功效,尚不止于此。

简而言之,黄酒至少还有三大功效。

其一,增强免疫力。黄酒含丰富的功能性低聚糖,进入人体后,几乎不被人体吸收,不产生热量,但能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双歧杆菌的繁殖,可改善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人体健康。

其二,预防心血管疾病。黄酒含有多酚、类黑精、谷胱甘肽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抗衰老等功能。

其三,活血祛寒。黄酒具有活血祛寒及通经活络的功效。

特别是寒冬时节,适量喝点黄酒,既可活血祛寒,又能预防感冒。

黄酒还可作调料。黄酒酒精含量适中,香味浓郁,人们喜欢用黄酒作佐料,在烹制荤菜,特别是烧煮羊肉、鲜鱼时加入少许,不仅可以去腥膻,还能增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