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均治虎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滴石水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汉纪三十七》记载:九江郡过去曾经有很多老虎,经常发生老虎吃人伤人的事情,官府“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被老虎咬死或咬伤的人越来越多,老虎成了九江郡百姓的祸患。后来朝廷擢拔上蔡县令宋均做九江郡太守。他上任后没有多久,虎患平息,百姓传颂。宋均是武松一类的人吗?不是。《后汉书卷四十一》说他“喜好儒学,性格宽和,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和质疑”,可谓是个儒者,那他是怎么平息虎患的呢?

宋均到任九江郡多方察看调查后,给所属各县下了一个通告:“夫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可一去槛阱。”这个通告说得很清楚,江淮有猛虎,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尊重它们的自然生活很重要,要全部拆掉栅栏,除掉陷阱。宋均这是要放虎归野,让其自然生活,人虎互不相烦。这是他治虎最最重要也是成效立显的一条。这一条又十分值得我们今人思考借鉴。虎有虎的地盘,鳄有鳄的水域,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生态,野生动物本来就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九江郡有老虎存在,很自然,是自然的生态系统。“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后汉书·法雄传》)人虎冲突基本上都是人类占用了老虎自然生活的空间所致。九江郡过去的官吏到处置栅栏、设陷阱,老虎自然生活领地被打乱了,后果只会越治越乱,人虎矛盾越来越突出,最后虎伤人越来越多。

宋均的英明之处,就是理顺人虎生活环境,治虎放虎,让人与虎各自相安,各不相扰。

虎“为民害,咎在残吏”,清除虎患,“务退奸贪,思进忠善”。治虎先治吏,这是宋均治虎的又一关键措施。至化之世,猛兽不扰,仁政施惠,虎不为患。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这至化,这仁政,就是既要崇尚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又要爱惜民力,体恤百姓。虎伤人基本上伤的是平民百姓,劳勤张捕又多劳百姓之力。两伤相叠,绝非仁政,宋均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把治吏放到治虎之先,可谓独具慧眼。“初,均为九江太守,五日一听事,悉省掾、史,闭督邮府内,属县无事,百姓安业。”宋均理政,五天听理一次政事,让掾属都来见他,把督邮留在府内,不让他们去侵扰属县,属县平定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有这样的为政理念,宋均当然要求属吏不要扰虎扰民,不要人虎相烦徒增民忧,结果虎患平息,人以获安。

宋均治虎的第三条措施是“除削课制”,即取消或减少征税。这一条措施我感到他是受到孔子“苛政猛于虎”的启示。《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位泣妇的公公、丈夫以前被老虎咬死,今天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可见繁苛的政令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宋均在釆取上述两条治虎措施后,特别强调“除削课制”。他很清楚,人虎相争地盘,与税赋密切相关,如果不准猎杀,放虎归山,人不与虎相争,就必须减除赋税,让百姓避开虎豹生活的领地,在可以安全耕作的地方耕作、生活,这样才能真正人虎两安,互不烦扰。否则,就像孔子遇见的妇人一样,即使连亡三人,也不肯离开那片没有苛政的土地。那样人虎相争,必然人亡虎伤。

宋均治虎,“其后无复虎患”“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史书中说,因为宋均的善政,老虎都相互结伴,不扰九江,向东边渡过长江去了。班固用几乎文学化的笔墨记述宋均治虎的结果,说明那时人们都十分称颂宋均治虎的功绩,史官们都十分赞同宋均治虎的办法。“帝闻均名,故任以枢机。”皇帝听到宋均的名声,所以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