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学,从故乡起航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许民彤

日前,文学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这部作品讲述了几位当代作家是怎样把自己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景的故事。全片分为六集:《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

阅读文学作品,在无声的文字当中,我们总能感知到作家们深沉的故乡的文化情结,从这些作家的这种文化心理中,我们能够探寻到他们的心里路程和写作的心灵奥秘。

迟子建说:“我笔下的人物出场的时候,他背后像驮着一架山。”她的故乡矗立于冰雪北国,雪野、白桦林、冰封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我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

阿来的故乡盛开在山原,从草地、森林、灌木到草甸,大地的阶梯逐渐升高,每升一级就上演不同的地理形貌、植物花卉,“整个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说是整个藏区的话,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乡。”

贾平凹的故乡商州,隐藏于山势连绵的秦岭,“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长江黄河,统领着北方南方”。

刘震云的故乡停泊在一马平川的黄河边,河南新乡延津西老庄,一个普通的平原村庄,“故乡在我脑子里的整体印象,是黑压压的一片繁重和杂乱。”

毕飞宇的故乡是苏北水盈盈的河网、黄灿灿的菜花,虽然他自称没有故乡,但“只要我在那个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称作我的故乡。”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则是胶河岸边一片低洼的土地,夏天是青纱帐,秋天是高粱地,那是地球上“最超脱最世俗”“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些当代著名“作家都背负着自己的大地河山、草木四季。故乡是作家出发的原点。在《文学的故乡》里,我们坚持请求每位作家回故乡,就是希望作家重返现场,回到真实空间,情有所动,心有所感,触发自然而内在的反应。”每一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的故乡,而这些“故乡”,又是怎样从生活走向文学?这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话题。

故乡、文学故乡对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对贾平凹来说,故乡是他的根据地,是他的生命扎根的地方。对迟子建来说,故乡是她的世界,“它是我生长的这片土地,这些山川河流注入给我的,甚至是植物和树木的这种香气、芳香。”对莫言来说,故乡这片“血地”就是文学发生的现场。对阿来来说,故乡的一切早已深入他生命。对刘震云来说,故乡“老庄就是世界的整体,它对世界有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因为他们的情感跟全世界人的情感是一样的。”对毕飞宇来说,“我们这一代所谓的水乡人,水不仅仅是在湖里面,水也在我们的身体里头。”

“故乡”的文化情结,是一个哲学的文化命题。探寻故乡、寻找故乡,是一个作家在心灵上、精神上、灵魂上“觅母”的过程。有作家曾说,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我们的生命,还是心灵,必须拥有自己的故乡,故乡不仅仅是我们的生命诞生地,也是我们的精神生命的基础,我们在精神上、灵魂上皈依着故乡。所以,我们必须去追寻和寻找这个家园。如若失去了这个“故乡”,我们就会像流水浮萍一样,更会因此而心灵焦灼。我们失去了家园这个精神故乡,就会失去一切。所以,探寻“故乡”、寻找“故乡”,包含了心灵性、精神性的主题,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这使“故乡”带上了哲学思考的气息。

故乡对于作家的重要,使我想到世界文豪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谈到一个作家成长的问题。歌德的谈话,给我们很多启发:如要成为一个天才的作家,具有丰沛的创造力,必须要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塑造,民族的精神、民族文化,成为他文学生命力的基础。作为作家,他与他过去生长的环境,不仅有一种情感的联系,更与之系牢了心灵的联系、灵魂的联系,由此成为他永远割舍不断的精神故乡,这构成了一个作家的特质,精神的特质、文学的特质。

是的,每一位作家都背负着自己的大地河山、草木四季,故乡是他们出发的原点,也是他们的文学起航的地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