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翔
春风、春雨,百花齐放的时节,文化界却结了一茬又一茬的瓜。
早些时候的瓜是诗歌界的。贾平凹女儿贾浅浅的“屎尿体”诗爆“红”,被广大民众花式吐槽,却遭到一大批所谓作家名人的追捧。近期的瓜结在画坛。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王筱丽复制、抄袭著名书画家马寒松的多幅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八年之久。一朝被网曝,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最新的瓜,则发生在翻译圈。3月16日,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位大学生,在网络上点评一本译作给了两星差评,并认为“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承想,被译者好友人肉到个人信息和就读学校,然后,惊动了学校,被谈话、被教育……最终,3月27日,大学生发表道歉声明,表示“经批评教育后,删除短评,并向韩烨女士和出版社道歉。”但事情没完,网友不服了,引发舆论新的反弹。作家、好友、学校等被各式“起底”,涉事译作的翻译被各种对比,事件交涉的过程也被逐一曝光。新闻媒体也开始介入,为大学生的遭遇抱不平。
不是文化人,不懂风月情,所以只能搬张小板凳坐看且吃瓜。吃瓜之余,耳边却时不时响起近几年在经济领域常说的一句话:“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以,且用经济学的概念来另类理解一下这三只瓜。
先看第一只瓜。文坛大擘的二代,又立志在文坛耕耘,可谓根正苗红志坚。这有没有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国企的影子?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坐拥各类资源,可以畅享各式通道,但恰恰没有“接地气”,不了解民众的文化渴望,未对接一线的市场需求,供需两侧之间是“堵”着的。于是,贾浅浅的诗被圈内赞誉有多少,其在民间就被吐槽有多少。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权力的“越位”,让资源错配。
再说第二只瓜。这与第一只瓜正好相反,是权力的“缺位”。抄袭的事实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判断出来,抄袭人的作品对原作的再现如同复印般精确,抄袭时间更长达八年之久。并非一直未有发现,被抄袭者虽未向相关部门举报,却也早在2016年就曾公开吐槽、当众揭露。抄袭人却一路平步青云,并在2020年当选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这“位”缺的可真有些大!
最后,是第三只瓜。这本该是纯粹的艺术评价事件,是纯粹的市场反馈的事儿。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的一个环节或步骤。但这个本属正常的过程却因权力的贸然介入给生生打断了。目前,涉事的那本译作在网站上已经无法打分就是分明的结果。若此事件最终没有一个好的发展,或许,民众对文化作品的评论可以休矣。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根据当时中国的薄弱条件,我们一直在经济领域优先补短板、强基础。恰是在持续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处理好政府或曰权力和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并最终作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科学定位。今天的中国,已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提上重要日程,“以人为核心”也放到了新阶段发展的突出位置。这时候,文化界的改革发展必须进一步走向深化。或许,这也正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能够反复吃到文化界的瓜的一个深层原因。
改革经验当是可以共享的。所以文化界或需学习一下经济界: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