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一代枭雄曹操《短歌行》里的句子,其间道出的人生况味,令人感喟万千。诗中提到的“杜康”,便是传说里的“酿酒始祖”。后世便以“杜康”代指美酒。
杜康酿酒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一天夜里,杜康梦见一位白胡子老者。老者对杜康说,将赐给他一眼泉水,让他在九日之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人的血,滴入其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佳酿。次日起床后,杜康发现门前果然有一泉眼,泉水清澈透明,遂出门入山,花了九天时间,寻来了三滴不同人的血。杜康将三滴不同人的血滴入泉中,泉水立刻翻滚起来,热气蒸腾,香气扑鼻,品之如痴如醉。因此物是自己花费九天时间寻找三滴不同人的血入泉制成,杜康就将这种佳酿命名“酒”(俗写作“氿”)。
当然,在镇江民间传说里,这段故事还有一个“尾巴”。
杜康发明酿酒术的那年,举家迁到镇江,在城外开设作坊酿酒卖酒。儿子黑塔夜里又梦见那位白胡子老者,得其传授,成功酿醋。
传说杜康是夏朝人。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杜康其实就是夏朝国君少康。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他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其为祖师爷。在民间还流传着“杜康酿酒刘伶醉”的故事。刘伶生活在魏晋时期,系“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是出了名的好喝酒、能喝酒,酒量之大,举世无双。相传刘伶喝了三盅杜康酒,整整醉了三年。三年之后,当他睁开眼来,不禁连声赞道:“好酒!好酒!”
杜康酿酒虽是传说,但追溯中国酿酒史,的确起源于夏初或夏朝以前。在史籍里,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似乎仪狄才是制酒之始祖。仪狄生活在夏禹时代。也有人认为,“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他们酿制的是不同的酒。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礼记·乐记》云:“酒食者,所以合欢也。”酒逢知己千杯少,文人聚会雅集,酒乃必不可少之物,正所谓“无酒不成宴”。展开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浓浓酒香便会扑鼻而来。
酒自有奇妙之处。文人墨客醉酒之后,常常能获得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醉得如此狂傲不羁。“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甫醉得如此惝恍迷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醉得如此娇态可掬。
五千年酒事,书写几多千古佳话。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当垆卖酒,传为美谈。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引为“三国”经典。贵妃醉酒,更是传唱千载,历久不衰。
志得意满之时,不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落魄穷酸之际,不妨“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的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引人遐思的蕴藉,或许大半就发生在这觥筹交错之间。
试想若是没了酒,沧桑岁月又将是如何一番滋味。倘若无酒,也就没有了鸿门宴,没有了杯酒释兵权,一页页雄壮的历史画卷,又该向何处描摹?倘若无酒,送别故人之时,王维又怎能吟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思乡之时,李白又怎能诵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名篇?倘若无酒,中秋之夜金山寺妙高台上,思念弟弟苏辙的东坡先生,又岂能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浴血战场之时,将士们又向何处抒发“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中国文化和酒,有着这般浓稠如蜜的关系。酒,已然成为中国文化里的特殊筋脉。
在爱酒之人眼里,酒的滋味,实在是妙不可言。诚如梁实秋先生所云:“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便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当然,饮酒须节制,否则便“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如此一来,便煞了风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