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京口美酒甲江南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恒顺酿制的“百花酒”乃是镇江名酒。清代中叶以后,“百花酒”在大江南北名噪一时。

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多处提及“百花酒”。如提到胡家女儿“酒量又大,每晚要炸麻雀、盐水虾,吃三斤百花酒”。王太太为了招待客人,命丈夫“快秤三钱六分银子,到果子店里装十六个细巧围碟子来,打几斤陈百花酒”。

《红楼复梦》是《红楼梦》的早期续书之一,成书略迟于《儒林外史》。作者将故事主要发生地设定在镇江祝府。书里写到祝露得了两坛二十年陈百花酒,“交给芳芸收着,要给老太太做生日的”。

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镜花缘》,在提及天下美酒时,将“镇江百花酒”与“山西汾酒”“浙江绍兴酒”等名酒并称,可见其驰名一时。

所谓“百花酒”,顾名思义,此酒系用糯米、细麦曲和近百种野花酿制而成。近人徐珂《清稗类钞》云:“吴中土产,有福真、元烧二种,味皆甜熟不可饮。惟常镇间有百花酒,甜而有劲,颇能出绍兴酒之间道以制胜。产镇江者,世称之曰‘京口百花’。”恒顺所酿制的“百花酒”,即为“京口百花”的代表。

京口乃镇江诸多古称之一。酒文化在镇江源远流长,名酒美酒层见叠出,酒人酒事流传千载,素有“京口美酒甲江南”之谓。

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此地已有酒器。丹徒大港,丹阳王家山、凤凰山,句容城头山等遗址出土的陶鬶、陶杯、陶罐等,既能用来盛放食物,也可以酿酒、盛酒和饮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类青铜酒器更是大行其道。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蟠龙盖盉、鸟纹觥,皆为酒器中的精品。出土于大港母子墩的鸟盖变形兽纹壶,内中尚存液体,或即为酒。

历经秦汉、六朝,饮酒之风到了唐宋达到另一个崭新高度。

丁卯桥附近唐代大型金银器窖藏出土的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特别值得一说。筒盖呈倒覆莲叶形,筒下以莲座相承。同时出土的酒令筹,其大小正好可置于筒内,文字以《论语》为内容。此器物为研究唐代民风民俗及饮酒风尚等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镇江多出名酒。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云:“京口出酒,号曰京清,埒于曲阿。”北宋张能臣《酒名记》录有镇江所产蒜山堂酒。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有“诸色酒名”一则,记载临安街市供应的各地佳酿,其中镇江名酒有“第一江山”“北府兵厨”“锦波春”“浮玉春”等。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镇江所酿美酒,即有“清心”“介寿”“白礼”“京口”“还京”“真珠”“不老”“中泠泉”等数种。清代诗人查慎行《满江红》词云:“把满壶,细酒酹波臣,开怀抱。”有注:“细酒,京口酒名。”可知京口产细酒。

发生在镇江的酒人酒事,颇能引人发思古之幽情。

桓温乃东晋一代枭雄。京口当时乃是都城建康(今南京)的门户,桓温妄图篡晋,遂一直觊觎军事重镇京口。他曾对身边幕僚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其时京口别称“北府”,所酿美酒被称为“北府酒”。南宋诗人杨万里有句云:“古来北府多名酒。”

南朝音乐家戴颙曾隐居镇江南山。每当春光烂漫之时,他常携双柑斗酒。有人问他何所往,戴颙答曰:“往听黄鹂声,汝知之乎!”今南山招隐寺仍存“听鹂山房”。

周宪王名朱有炖,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据周亮工《书影》记载:“客有以京口老酒献者,王饮而甘之,岁命载数瓮来,民间竞尚之。后予乡人婚嫁宾筵,非此不足鸣敬矣。”“京口老酒”之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镇江昔日酒肆之盛,透过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篇,不难管窥一二。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润州二首》,有句云:“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青苔寺、绿水桥,皆位于今镇江市区千秋桥街一带,可见此处乃是当年欢歌宴饮之所。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频倾京口酒,亦食武昌鱼”“色比鹅雏京口酒,声如珠贯渭城歌”,以驰名天下的武昌鱼、渭城歌比之“京口酒”,足见“京口酒”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

诗酒风流,浸润镇江古城,历经千载不衰。恒顺“百花酒”产自这样一方酒香四溢的土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