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敏
魏源名远达,字汉士,号良图。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于1840年、1841年、1843年、1845年、1847年五次游历镇江,写下了《江口晤林少穆制府》《金焦行》《金山次借庵韵》《金山偶题》《京口琴娘曲》等诗篇。足可为镇江山水增色。
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林则徐被投降派诬陷,革去两广总督职务,发配新疆伊犁去“效力赎罪”,在他由镇海北上赴戍途中,6月底路过镇江时,客居扬州的魏源特地赶来,在江边上设宴款待林则徐。当时,国势沉沦,外侮日亟,两位肝胆相照、报国无门的挚友见面后,同宿一室,相与长谈。这天晚上,林则徐把自己多年积聚的有关《四州志》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撰写一部《海国图志》,以唤醒国民,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民族危亡。魏源也有志于这方面的著述,所以欣然接受了林则徐的嘱托。他根据林则徐提供的资料,“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钓稽贯穿”,辛勤编撰,于1842年完成了50卷本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不朽之作,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在镇江江口分手时,魏源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雪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萍。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
前一首记叙了江口初逢,万感交集,相对无言的情景。虽然身怀屠龙之技无处施展,然而对那种尺蠖般的屈懦却始终是厌恶的。正由于抱定这一共同的心志,所以他们有晤谈终宵的话题,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早作好反侵略的准备。同时注意西北和东南两处边界的警戒。最后对林则徐将撰著《海国图志》的重任委托给自己,流露出了深切的知遇之情。后一首写京口惜别,记叙了刚刚欢聚又将离别的痛苦心情。同时对林则徐被革职贬官、遣戍边疆表示了莫大的愤慨,对朝廷腐败和投降派的得势,表示深深的忧虑。最后以知己情与京口酒相慰勉。
1842年7月21日,英国侵略军乘舰船从北固山南岸登陆,向镇江城发动进攻,镇江军民与兵力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英国侵略军,进行了七昼夜的殊死战斗,沉重打击了来犯的敌人,但因敌我兵力悬殊而归于失败。英军占领镇江后,即直攻南京,逼迫清政府接受了“城下之盟”,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秋,魏源自扬州赴南京,途经镇江,登金、焦二山,观大江,追忆这一事件,百感交集,赋《金焦行》:“登金焦,望海潮,海门荡荡无夷艘;登金焦,望北固,万家烟火知何处”“我有苍茫万古哀,酒酣走上妙高台,江左夷吾安在哉”“我来醉数六朝山,残剩苍茫落照间”。诗人面对滔滔江水而想起历史上那些曾经作出丰功伟绩的民族英雄:夺台澎的郑成功,驱岛寇的梁化凤……“若言江左少人物,前朝何故多英雄?若言长江费关锁,何故先朝发龙舸”想到英寇攻入国土,诗人万分悲愤,“舟山定山纵绝地,镇海镇江复何有”“江天高处御书悬,父老流泪先皇年”……作者以悲壮激越的声调,倾诉胸臆,唤醒国人。
1845年,魏源补行殿试,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六月,游镇江,登茅山和宝华山。
1847年,魏源游香港、澳门,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港、澳,大有“扩我奇怀,醒我尘梦,生平未之有也”的感慨。自港、澳的归途中,他历经粤、桂、湘、鄂、赣、皖、苏七省,往返八千里,经时半年,沿途作诗记胜。《金山次借庵韵》《金山偶题》,就是游览镇江时兴会而作,以白描手法描绘金山的秀丽景色:“江欲浮山去,云常渡水来。长风吹海月,已上妙高台。僧语峰头树,潮归隔浦桅。夜深群动息,梦落雪涛堆。”“脚底江淮海,三更荡月来。环山半烟雾,带郭万楼台。天地横空阔,东南入槛桅。妙香听煮茗,中泠雪花堆。”“江心有地似楼台,收得烟云四面开。底事承平无水战,涛声犹惧海艘来。”诗人在这如画的胜景中,登妙高台而览江色,汲中泠泉而煮香茗,抒发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之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