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翔
去年底的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了新发展阶段镇江的奋斗目标,其中一个就是打造沪宁线重要创新创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今年3月11日,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旅游协会工作汇报,研究了《“宜游镇江”三年(2021-2023)行动计划》,指出:作为“山水花园名城”,把旅游发展好是一道“必答题”。
或许是因为在我们过去的观念里,旅游产业,要么是对脱贫有着突出的现实作用,要么是在人们富裕之后的锦上添花,于是,坐拥丰富旅游资源的镇江城,似乎总有那么一点漫不经心、那么一些任其自然生长。于是,镇江人常常拿来自醒自警的那句话——“无论是外界的评价还是我们自身的评判,镇江应该有基础、有条件发展得更好”,用于评价镇江旅游产业发展,更为准确。
甚至在今天,旅游产业已然提升到了一个上接天、下接地的产业地位,成为各地纷纷主力谋划的发展方向,但我们依然看到,很多地方还是停留在旧有的思维体系、发展模式和产业架构,只是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翻出来抖落抖落灰尘,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需求,扑点儿粉补点儿妆;或者看着别人火的景区、项目,依葫芦画瓢也搞一个甚至搞上几个,然后四处吆喝。只不过,这粉和妆,用了些现代科技,这吆喝,套上了互联网的亮丽外衣。于是,美其名曰新经济赛道。而最初这么做的城市,因为“尝鲜”,也确实成功了,又更让后来者趋之若鹜。
但新经济,本质上不是这么玩的。真正的升级版新旅游产业,其实是有着产业先导性的意涵,是具有经济带动性和龙头型作用的。事实上,市委常委会的一句话已然点出了其中奥妙——让更多人看到镇江、了解镇江、爱上镇江。
讨论这句话前,先看一下大势。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院长分析:“十四五”期间城市最重大的本质变化——从原来简单的对城市物质上的需求转向精神的需求,转向大家认为这个地方是一个生活的地方,都想定居于此。刘守英还说:如果一座城市能提供这种环境,或者在“十四五”期间谁率先开始提供这种环境,让这一代人觉得这座城市挺好,这座城市就有戏,就能生,如果做不到,这座城市就会“死掉”。
那如何提供并宣传我们城市的环境,或曰让别人看见并亲身体验到我们城市环境的美好。无疑,旅游是外来者对一座城市的最初认识入口。如是,升级版新旅游产业的首要发展目标,就必须从过去单一的发“旅游财”,切实转变到“宜居地”的打造与展示。也就是说,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打造“旅游+”项目,不仅是要让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功能更加全面,更要在整体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宜居、宜游、宜业上突破。借用一句旅游业的俗语,就是要改变过去“旅游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看个新鲜”的状况,升级到“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待不腻的地方感受感受”。待不腻,自然会吸引外地人一波又一波地来旅游体验,美好体验之后就有可能定居、创业。于是,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不断拉动人与资本汩汩流入,实现用现代服务业带动二次产业和一次产业的反弹琵琶。这也就是“看到”“了解”然后“爱上”,旅游产业恰是它最好的实现载体。事实上,这样的发展模式,国内城市已有经典的成功案例——成都。
而这已然不是旅游一个产业界别能够承担的重任。
2月24日,《新华日报》发表苏言的署名文章《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文中写道:从部门来讲,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承担着各自职责,把涉及自身的重点工作抓好是应尽之责;综合考虑本部门工作对全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作用和影响,从全局出发抓落实,更是应尽之责,要防止单打一、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都着眼全局一盘棋出力、朝着共同的方向使力,才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爬过转型发展的沟沟坎坎、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