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恒顺老酒余韵扬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悠悠岁月如歌,仿佛弹指一挥间,恒顺“百花酒”已走过了180余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传承自“百花酒”的“恒顺老酒”迎来了崭新的辉煌。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背后“恒顺众生”的信念和情怀。

当时光来到1975年,根据外贸主管部门的意见,恒顺试产中国老酒。经测定,恒顺试产出的中国老酒,酒精17度,高于原先的“百花酒”;糖分4度,低于“百花酒”;含酸低于0.45度,更加适合消费者的口味。在出口时,该酒被定名为“江苏老酒”。

恒顺出产的江苏老酒,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欢迎。1983年1月19日,日本东京丸一公司董事一行三人来到恒顺公司,专门洽谈江苏老酒业务。在省、地、市外贸相关领导陪同下,恒顺公司当晚在宾馆请外宾品评江苏老酒。

俗话说:“酿醋先酿酒,好酒酿好醋。”先酿酒,再酿醋,这是发酵规律的必然。因此,酒精发酵是生产香醋的前道工序,酒醅的质量和出率,直接影响到成品醋的质量。1949年以后,恒顺依然采用“百花酒”传统工艺,酿制酒醅以缸发酵,每1000斤糯米需要6只酿酒缸,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工人劳动强度非常高,原料利用率却比较低。一个上午,4名工人要蒸2000斤米饭,一边用煤烧大灶,一边还得弯着腰在缸里拌饭(蒸熟的米饭要均匀拌入酒药)开塘,忙得手脚不停。随着万吨香醋扩建规划的实施,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酒醅工艺改造迫在眉睫。

百舸争流,气象更新。20世纪80年代,以黄宝兰、杨龙恩、周永治、任满凤等为代表的恒顺技术人员,针对落后的酿酒工艺,大胆进行技术攻关,在同行中率先实现“以罐代缸”制酒的工艺革新。即用管道风送米至顶楼的泡米池,泡米池底部安装管道,让池中的米下淌到楼下的立式蒸饭机,蒸熟的饭从蒸饭机底部出口落在振动筛上,通过冷水喷淋冷却,米饭直接送入罐内,加入糖化曲和纯种酵母发酵。这项新工艺在提高酒精发酵率,降低原料糯米损耗率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谱写了酿醋制酒工艺新篇章。1996年,此项技术获得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奖,江苏省技术创新优秀项目金牛奖。

新中国成立后,恒顺酿酒时断时续。20世纪70年代初,因粮食计划紧张,为保证市场酱油、醋的供应,恒顺停止了酒类生产。70年代中期,虽然恢复生产江苏老酒,可时间不长,因香醋项目扩建,生产场所拥挤,江苏老酒生产再度停止。

1995年12月26日,经丹徒县人民法院裁定,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银行欠款的丹徒县酒厂宣告破产,全部资产归丹徒县建行所有。1997年6月9日,纪正怀等人以90万元购买原酒厂全部资产,新增资产73.87万元后组织生产。

为加工生产麦曲,恒顺公司与这家酒厂一直有非常不错的合作关系。时任恒顺公司总经理叶有伟认为,“百花酒”是恒顺的传统产品,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个产品不能丢,要尽快恢复酒品生产。这一意见得到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认同。公司委派任玉祥、吴珏与该厂商谈合资生产事宜。2001年3月,镇江恒顺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公司董事会由赵亚民、任玉祥、纪正怀3人组成,赵亚民(恒顺副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纪正怀任总经理,任玉祥任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朱建辉任酒业副总经理。

当历史进入新千年,以酒起家的恒顺,酒品生产终于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恒顺老酒”就此盛装亮相,闪亮登场。“恒顺老酒”口感醇厚,清香爽口,酒精度非常低,又有滋养脾胃等功效,老年人还可以通过适量饮用“恒顺老酒”调养身体,因此颇受消费者欢迎。2009年,恒顺集团又在“恒顺老酒”的基础上,推出商务系列黄酒——“一品苏黄”。品尝过“一品苏黄”的宾客无不盛赞该酒色靓、香浓、味美。

2019年,恒顺老酒生产达到历史巅峰,年产量达5万吨。追波逐浪,永立潮头。恒顺在进一步做强做大恒顺老酒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料酒的生产、开发力度。恒顺料酒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十余年以来,身影遍及全国各地,并迈出国门,出口北美、欧洲等地,已形成规模化产销格局,产品质量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其中,葱姜料酒获评“2016年中国调味品产业畅销单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