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伟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因为有缘,与你相识。900多天的牵手,在完成肩负的使命之际,我要离开这块土地——龙山湖村,但结下的情缘依然会长留于斯。
回首来时路,有太多的感慨和收获。当年受组织委派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那天天气炎热,初来乍到,汗流浃背。就在村委会二楼会议室里,在我单位和当地双方领导的见证下,我和前任同志作了工作交接。当时在表态发言中有两句话,现在还记得:一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二是交些可以长期相处的朋友。如今扪心自问,应该是做到了这两条。不仅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脱贫攻坚任务,递上了一份合格答卷,也让我与许多人有缘结识并成为朋友,从此友谊像树木一般深深地扎下了根。
熟路便能轻车。以前在市区工作,因为单位与家距离近,开车并不多,慢腾腾的,车技不咋的,夫人不太愿意坐我的车。这两年多来,开车下镇村跑得多了,随着里程数的大幅上升,车技车速也相应提高了,夫人常召唤用车,也时时给予忠告:看把你牛的,开车还是要注意安全。
岁月如梭,人生留痕。驻村期间,有许多往事至今思来,仍是历历在目。记得刚参加村委会研究工作时,听村两委班子成员交谈发言,不甚听得明白。部分是由于听不清当地的方言,部分是因为对村情不熟悉。在笔记本上记录情况有些费劲,会后还要找人再核实了解一下。相处时间长了,跑得多了,接触深了,情况慢慢也都弄明了——区域内村容村貌、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村社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专业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的基本状况都对上号了,有了感性认识以后,在村两委议事时便“了然于胸”,从起初的静静旁听转而建言献策再到付诸行动。
村两委班子成员是我平常接触最多的群体。作为村干部的他们是那样的朴实、勤恳和忙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确实是千头万绪,酸甜苦辣难以尽表。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村委会的杨副主任,白天要挨家挨户地按规定排查情况,晚上还要加班加点统计汇总各类台账资料,饿了就用泡面填肚子,最终得了胰腺炎发高烧被送往医院,在病床上,她还坚持每日整理各种信息和资料。
基层离群众最近,也最接地气。在机关单位时,坐着办公是常态。等下到基层后,常做的事就是要跑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调研走访建档立卡户、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等不同对象。有了调查才有发言权,为了助力发展乡村经济,在推行消费扶贫的同时,我思考走产业扶贫这条路子。
在此期间,与省劳模沈晓昆和市农科院马志虎研究员接触很多,得到他们全力支持。为帮助当地农户引进新品种“白富美”甜瓜,我们曾会同村委干部,带领种植户代表外出学习考察,在了解市场信息,坚定大家信心之后,便建立了一个“龙山湖甜瓜种植群”,由专家采用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的帮扶模式,重点培养种植示范户,以点带面,引领创业致富。
在扶贫的岁月中,与一些新闻媒体和摄影界的朋友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秉持着敬业、热情和责任,留下了许多的文字报道和照片视频,助推了工作的开展,真心感谢他们的支持帮助。摄影老师刘利群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要用镜头如实记录下脱贫攻坚的特殊时期,这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热剧《山海情》里的一幕幕情景引得众人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因为这是源自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荧屏外,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见证者亲历者实践者,我在内心产生共鸣的同时,更加觉得使命光荣,无比自豪。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龙山湖村,我有缘遇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和群体,大家都是怀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心,奉献出各自的力量,焕发出不同的光芒,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战。这些累积的情感,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必定成为历久弥新的珍贵记忆,让彼此反复回味这段“高光时刻”。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我的身后,有一份浓厚的情结已深留在龙山湖这片热土上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