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鹃花盛开“井冈山”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雷晓明

春天的阳光,穿透山峰间缭绕的云雾,照耀在绵绵起伏的井冈山上,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是那么地热烈,那么地火红。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专程来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走进一座座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和革命旧址,所见所闻,让我感受至深,受益匪浅。

杜鹃山下的茨坪镇,绿色葱葱,花草繁茂,坐落在火炬广场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庄严肃穆,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来此瞻仰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我凝视饱含岁月痕迹的一件件文物,细细阅读每段生动的文字介绍,那一个个光辉的历史片段,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博物馆六个展厅,汇集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有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走上井冈山,建立苏维埃工农兵政权;朱德亲率的南昌起义余部、彭德怀所率平江起义军在井冈山会师;红四军军部、红五军军部、红军医院、军械厂、造币厂、被服厂、红军军官教导队等党政军机构的成立与发展;还有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的制度确立;更有惊险的黄洋界“反会剿”保卫战以及“反围剿”的一次次惊险战斗。还有毛泽东同志积极实施“扩大革命武装;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政权”三大任务,呕心沥血,运筹帷幄,取得的一项项极为宝贵的革命实践成果。

几天中,我先后来到井冈山的茨坪、茅坪、大井、小井与上井、中井、下井的每一处红色村镇上的革命旧址。透过久远的时光,深入了解了那令人难忘的一段段红色历史片段。在极为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党坚持了对军队的坚强领导;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红军官兵保持平等,团结一心;炎夏寒冬的露天下进行军事训练、讲课学习;苏区群众全力支援,踊跃送粮参军;红军官兵垦地劳动,生产自给;简陋的茅屋中召开的一次次重要会议;红米饭、南瓜汤的俭朴生活以及大山深处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漫长的艰难岁月中,红军始终如一听党指挥,不怕牺牲,英勇杀敌。这一切,来自每一位红军官兵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和对党的赤胆忠心。这里的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段斗争历史,无不闪耀着井冈山精神的光芒。

茅坪的“八角楼”那简陋的屋棚中,毛泽东同志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经验,挥笔书写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和《井冈山斗争》两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明确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和“党指挥枪”的重大原则和治党治军理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巍巍井冈山,七年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在湘赣边界大山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六万平方公里、三百万人口的中国最大的一片红色苏区。多年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论断。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革命的道路艰难而曲折,有过成功,有过失败。令人痛心的是,受“左倾”路线影响,导致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敌军的包围圈在步步紧缩。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阴云密布在苏区上空,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八万多工农红军洒泪告别中央苏区,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亲人们分别时,含泪诵唱的“十送红军”的动情歌谣,深切反映了苏区百姓与红军子弟兵恋恋不舍深厚的鱼水之情。

跌宕起伏的崇山峻岭中,曾经有多少怀揣着坚定信念的工农革命军,在山林间食不果腹、风餐露宿,历经艰险,与敌周旋。无数先烈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长眠于杜鹃树下,山风低吼,鸟儿哀鸣,烈士们的鲜血浇灌了一株株杜鹃树,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一年比一年开得艳丽,那样地火红,“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千千万万革命者的鲜血没有白流,弥漫在高山密林的战火硝烟渐渐散去,井冈山终于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井冈山精神是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的起点,是中国革命历史中极为光辉的篇章。井冈山精神给我思想上以深刻的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透彻的净化,更多的是精神上受到巨大的鼓舞。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每一名共产党员,当永记初心,不忘使命,牢记宗旨,传承并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