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前先占百花香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1840年秋天,镇江城外最是繁华热闹的西门大街(今大西路)上,“朱恒顺糟坊”正式开张。所谓“糟坊”,就是酿酒的作坊,因酿酒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酒糟的东西而得名。通俗点说,酒糟就是酿酒后产生的残渣。

英军的隆隆炮火声距离镇江城还十分遥远,西门大街上依旧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一天,整条大街上弥散着一股奇特的香味。行人纷纷寻味而去,发现香味来自朱恒顺糟坊,是糟坊内酒糟散发出的味道。这家刚刚开张的糟坊,生意顿时兴隆起来。

糟坊的主人正是丹徒县辛丰镇西彪村人朱兆怀。说起朱兆怀经营糟坊的缘由,还有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相传,朱兆怀兄弟为父亲祝寿,请来众多亲朋好友,排场很大。寿宴前前后后,都是朱兆怀的长兄在张罗。宴席之间,大家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就在众人酒酣耳热之际,朱兆怀却放下手里的筷子,淡淡地说了一句:“今日的寿宴菜肴虽好,酒味却是欠佳。”长兄听了这话,顿时沉下脸来。为了这顿寿宴,自己忙碌了好几天,那时朱兆怀连人影都没见到,现在拿筷子吃现成的,却开始说风凉话,长兄心里很不快活。“要吃好酒,自己酿去。”他冲着朱兆怀冷冷地说道。受到兄长指责,朱兆怀虽不再言语,却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定要开业酿酒,以解此讥。

时隔不久,父亲便撒手人寰。兄弟析产,朱兆怀因此分得一大笔家财。手头有了钱,朱兆怀便在镇江城最热闹的西门大街上挑了间市口不错的铺子,开了一爿酿酒作坊,取名“朱恒顺糟坊”。

朱恒顺糟坊酿售的主要是“百花酒”。所谓“百花酒”,即用糯米、细麦曲和近百种野花酿制而成的黄酒,具有酸、甜、辣、醇的特色,乃是镇江名酒。老镇江对“百花酒”情有独钟。特别是除夕夜,家人团圆守岁,年夜饭桌上之“守岁酒”必选“百花酒”,寓意“百花迎春,万事如意”。清末民初“海门吟社”社员赵光荣著《镇江新年竹枝词》云:“椒筵开处各倾觞,玉液金波只浅尝。毕竟江乡佳酿足,春前先占百花香。”该词生动地记述了除夕夜阖家欢饮“百花酒”的场景。有民谣如此赞誉“百花酒”:“百花酒香傲百花,万家举杯誉万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百花酒”酒性温和,适当饮用,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滋补之效,自是格外受人推崇。

百花酒焖肉,乃是镇江的一道传统名肴。选用五花精猪肉,经烘烤后,放入砂锅,加以百花酒焖炖。酒香慢慢渗入,五花肉色泽金黄,酥烂醇香,风味绝佳。2016年在江苏省第二届当家菜评选中,“百花酒焖肉”被评为江苏省当家菜。

关于百花酒焖肉,还有一段有趣的掌故。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红烧肉情有独钟,并自创“东坡肉”制法。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东坡的方外好友。《竹坡诗话》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东坡到金山寺拜访佛印,佛印事先烧好一锅红烧肉,准备好好招待苏东坡。苏东坡到了金山寺后,佛印却发现那锅肉被人偷吃了,为此很是不快。苏东坡有诗记述此事:“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在诗里,苏东坡用当时陶渊明和慧远和尚的交谊,比之自己和佛印的友情。相传,佛印所烧的那锅红烧肉,即是名满江南的“百花酒焖肉”。佛印“烧猪”,在僧众眼里是犯戒的,但却为后世留下了美谈。

“朱恒顺糟坊”开张之初,仅生产百花酒,一时间,四邻八乡登门求购者众。最为兴旺之时,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随着百花酒产量剧增,酒糟难以处理,故在百花酒酒糟中加入谷壳发酵,开始制醋,继而又用黄豆和面粉制酱,店铺牌号也从“朱恒顺糟坊”改为“朱恒顺糟淋坊”,直至后来的“朱恒顺酱醋糟坊”。

一次因缘际遇,常常能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改变一段历史的进程。恒顺因酒起家,因酒肇业,在近代中国工商实业发展史上,写下了一段传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