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养老之典有本有标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滴石水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四汉纪三十六》记载,永平二年(59年)冬,十月初五,“上幸辟雍,初行养老礼”:选定年老博学的李躬为“三老”,曾授明帝《尚书》的桓荣为“五更”,三老穿优美的麻布大袍,戴古代的缁布冠,拿玉鸠的手杖;五更也如此穿戴,不执手杖。明帝到达辟雍礼殿,坐在东厢,摆开仪仗,派人用蒲草裹住轮子以防车子颠簸,将三老五更接到太学讲堂,明帝亲自到门屏处扶迎,以宾主而非君臣之礼,行交接之礼,从东阶引导,三老登上宾阶,面向东方,三公在座侧设置桌案,九卿连鞋子都一一摆正。天子诏曰:“尊事三老,兄事五更!”随即天子挽起龙袍,操刀亲割,将肉献给而不是赐给三老,又亲自给三老酌酒,五更则由三公如此这般地侍候。礼仪完毕,引导桓荣以及弟子登上讲堂,天子归座于讲堂之上,正襟危坐,执经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不够级别的“冠带缙绅”,都环绕着辟雍碧水,隔岸观看……范晔写《后汉书》,写到这一盛况时,非常激动:“(明帝)坐明堂以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对这一盛况空前的敬老养老礼仪,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养老于庠,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标也。制民田里,教之树畜,免其从政,不饥不寒,而使得养其老,本也王。”王夫之认为,把老人都养于庠(古代的地方学校),为他们而杀牲畜,用酱器盛上给他们吃,用爵盛满酒给他们喝,这些都是形式。让老百姓安居乡里,引导他们种树养牲畜,免去他们的徭役,使他们能过上不饥不寒的温饱生活,让百姓在家中能供养他们的老人,这才是根本。生活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此能有这样深刻独到的见解,真不愧为著名的思想家。

“养老之典,有本有标,文其标也;文抑以动天下之心,而生其质,则本以生标,标以荫本,枝叶荣而本益固矣。”王夫之认为,敬养老人,有本有标,本标要互相促进。“明帝修三老五更之礼……于时之天下,果使家给户饶遂其衣帛食肉以奉其父母乎?抑尚未也?民未给养而修其文,则固无以兴起孝弟而虚设此不情之仪节矣。”他认为敬老养老的关键,是要“家给户饶”,用现在的大白话说,敬老爱老的根本,是要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他们有条件“遂其衣帛食肉以奉父母。”我觉得,时至今日,他的这一思想观点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应对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中央已经出台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规划,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纵观“十三五”,我们应对老龄化的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是“脱贫攻坚”战役。回想五年十年前,中西部几千万农民外出打工,大部分乡村家里仅存老人和儿童,老人靠儿女外出打工的收入寄回来勉强度日,谈何敬老养老呢。而现在,近一亿绝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全部脱贫摘帽,中西部的偏远乡村,深山峡谷中的少数民族村寨,都住进了设施齐全,整洁宽敞的新居,兴起了如火如荼的特色产业,家门清新,产业兴旺,环境优美,老少皆乐,王夫之盼望的“家给户饶”已在广大乡村实现。我们一次次看到最幸福印象最深刻的笑脸,是那一张张本已风刷霜刻而今容光焕发的老笑脸。脱贫攻坚,是最大最有效的敬老养老善政!中央今年的一号文件是乡村振兴,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通过“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最幸福的,一定是老人!因为他们是从寒苦中走来的,最知今日生活之甜;因为他们已进入晚年,最知富足生活之贵!

“者既厚民之生,使有黍稷、酒醴、丝絮、鸡豚可以养其老矣;然恐民之怙其安饱,而孝弟之心不生也,于是修其礼于太学,躬亲执劳。”王夫之在强调敬老养老本在“家给户饶”的同时,也认为要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不能让老百姓恃其已过上了温饱生活,没有孝悌之心。他非常赞成明帝在太学专门举行养老之礼,“以示天子之必有尊,而齿为天下之所重,乃以兴起斯民之心而不敢凭壮以遗老。”天子向天下人示范敬重老人,老年人必然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通过这些活动,促使社会形成养老之心,而不敢凭年少力壮而遗弃老人。这就是“文与质相辅以成者也;本与标想扶以茂者也。”敬老养老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在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百姓“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也十分重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敬老爱老。2013年他在北京看望老年人时说:“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2016年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20l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更是向全党发出号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2019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他又向全社会号召:“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描写的老年幸福生活,已经在今天实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