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桐
有人孜孜论道,有人忘尘寻道,有人学仙修道。道可道,非常道。张春蕾、夏和生新著《问道茅山三千年》独辟蹊径,反向“探源”,虔心“问”道。这一问,吐纳了茅山道教2000年的悠远历史;这一问,感悟了茅山道教的深层内涵与文化特征;这一问,领略了茅山道教的尚德品质;这一问,反思了茅山道教的现当代价值;这一问,叩击了茅山乃至全国道教如何与世偕行的深层次思考。带着这种问题意识,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视角和前瞻的研究领域,为期望了解和研究茅山道教的读者带来新的启迪。
一、道贯古今,从何而来?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跌宕曲折的情节,但就是这种务实、朴素的文风孕育了本书道法自然的气质,也许就是这种简单和精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令人难以释卷。该书1-7章,对茅山道教2000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着墨众多。首章以茅山道教的历史沿革为经,其余各篇,以巍巍上清、高道大德、宫观圣物、神仙传说、洞天福地、福地养生等具体的文化形式为纬,通过经纬交织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对茅山道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随手翻检即可知作者功力非凡,他们以客观的学术态度、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翔实的文献史料、新颖的研究思路、独到的学术观点对茅山道教的传播演化、信仰特点、哲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并以此来推究其远古的出处、不变的内涵。
二、崇道尚德,与世偕行。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揭示茅山道教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更注重其文化内涵的现实社会意义。该书第8章介绍了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花落茅山的经过,展现了地方政府为办好论坛积极策划、精心准备的过程,探索了借助论坛举办改善周边环境、打造旅游品牌的规划,这是茅山道教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最好例证。当然,本书的其他章节片段,也从茅山道教的英雄事迹、重大活动、学术贡献、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加以补充,理性地探讨了茅山如何利用自身道教文化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注重道教文化现实的社会价值是道教优良传统的核心所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新的世界文化的发展?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如何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我想,如上的追问和求索,是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更是这本书的时代意义。回到文化之根,莫失莫忘来时路,以文化自觉的态度重新理解和诠释茅山道教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这一观点和论断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史料”的再发现吧。
三、道延千年,往何处去?
作者是时代的亲历者,也是时代的思考者。本书的亮点还在于全书立足于茅山,却能放眼全国。最后一章,作者苦苦询问:道教够不够当代化?道教能不能通俗化?道教人才多不多?道教教职人员素养高不高?道教界戒律松不松弛?每一次鞭辟入里的发问都直指问题的关键。当代道教的变革举步维艰,让道教重新焕发活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找出这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本书不仅仅止于发“问”,而是引导每个道教界人士去思考,去实践。今天,道教正在走向世界,道教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各层面,影响了很多人的精神生活,唯有虚怀若谷,正己正身、培育人才、清整道风、服务社会、利益人群,复归其根,才能实现道教的社会价值,增添道教的时代气息,凝聚道教新的活力。这是一位深耕宗教工作二十余载的基层宗教干部的担当,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道教研究者对今天的新文化建设做出的一份贡献。
茅山之醇厚,仍在历史和岁月中沉淀和流淌。永怀问“道”之心,践行寻“道”之路,筚路蓝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善贷且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